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弗洛伊德的悲剧学说 弗洛伊德的悲剧观主要是通过他对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悲剧杰作的分析和评价体现出来的。 (1)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的一大支柱。它与“性欲”和“无意识”关系密切。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曾经指出精神分析的两条“定理”是“无意识”和“性冲动”,他说:第一条定理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第二条定理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尤其是早期理论中占着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弗洛姆首先充分肯定并极力推崇这一概念,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发现中,确实没有比无意识这个发现更为重要的了。”从而,弗洛姆在基本层次上接受并继承了先师的无意识概念,主要包括:第一,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还有大量的无意识,而所谓无意识,便是指没有被意识所觉察,在意识阈限下活动的东西,它是意识活动背后的一种最底层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包括无意识,那就不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弗洛姆也打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阴阳四象的观念与逻辑结构,会发现精神分析学与唯物辩证法在宏观框架上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弗氏的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潜意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具有同构性.把马克思学说关于意识的触角往前延伸到精神分析学所提示的潜意识领域里,再转过身来将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与意识连接在马克思的"物质"范畴上,就能将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弥补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因此这种情感是神秘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是对人的精神结构有史以来较为深邃和细致的考察。从精神分析及其精神分裂分析的角度对法国影片《吉尔的妻子》进行文本解读,有助于论证女主角自杀是其自身意想不到的潜意识取向,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忧虑,并呼吁社会对压迫中的妇女无意识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力作 ,问世 72年来有关它的评论文章就不可胜数。本文试图从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以及其它方面 ,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该作品及其人物。  相似文献   

8.
一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意识?以往传统的心理学家都把“意识”和“心”看作可以互换的同义词。而弗洛伊德反对这种“只有意识是心理活动”的说法,而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形象地解释说,这三部分其状如三间房屋,一间大房就是潜意识,隔壁的小房间是前意识,再前面一间小房间才是意识。朱光潜理解他的这种心理结构时,又作了如下叙述:前意识好比一个黑暗的空间,意识好比其中一点流动的灯火,火照到什么地方就亮到什么地方;从意识到前意识或是由前意识回到意识,都只是一转掌间的事。这两个区域中虽有界限而却无堡垒。隐意识(即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要回到意识  相似文献   

9.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声称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现在,有足够资料表明,沈从文在20年代进入北京后曾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的观点;曾拜读过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还从施蛰存、废名等人的小说中领略了西方心理学的魅力……[2]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大胆而深刻地解剖了人的性爱…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对意识的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所诉诸的正是不在场的无意识,因此他的整个解构哲学可被视作对无意识的阐明。但德里达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名称,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概念依然处于启蒙进步主义的框架中。因此,对无意识的考察应该通向书写及其延迟和差异效应。一方面,胡塞尔的无意识概念只能在发生现象学中获得理解,它被理解为意识活动中的一种"被动性"现象,这种无意识或者是"意识之前",或者是"意识之后",但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意识。据此德里达有理由认为,胡塞尔并没有通向真正的无意识,对无意识的准确刻画应该是"被书写的无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弗洛伊德的解构分析,德里达表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断裂的和不可转译的,两者之间具有延异和充替的关系,而这意味着无意识是不可分析的,因而这种无意识概念也构成德里达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对精神分析的抵抗。但"无意识现象学"并不是绝对矛盾和不可能的事物,一种无意识的现象学要得以可能,必须以对"力"进行更彻底的现象学还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创作和批评影响巨大,个人无意识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俄狄浦斯情结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文学创作好像白日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的替代性满足。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许多局限和缺点,但许多文学思潮、流派及艺术家都直接受益于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即《爱,是不能忘记的》模式,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方舟》模式,表达了作家深层意识中对“父亲”的失望情绪;《楔子》模式,则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憎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结构笼罩下,张洁的创作便成为她潜意识心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起源和读者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他相信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从生理层面上降低了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无疑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起源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并且扩充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阈”、“文本召唤结构”等术语的理论内涵,从而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音乐创作的想象与灵感,是作曲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了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创造性心理行为。本文试力通过对想象与灵感的探讨,揭示其复杂性以及隐秘的心理机制,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形态的复杂心理理念。  相似文献   

15.
社会潜意识是一定社会中受到压抑或抑制的社会心理.按照形成机制和深浅程度的不同,社会潜意识可区分为社会前意识、社会自觉潜意识与社会自发无意识三个基本层次.社会潜意识对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把握这种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0·1】“‘之’于主谓间”这种语言现象,古汉语中十分常见。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探讨它的性质和范围。【0·2】带“之”的主谓词组本文简称为“主之谓”,其中的“之”简称为“主谓‘之’”,定中词组中的“之”则称为“定中‘之’”。本文例句在必要时作点今译。  相似文献   

17.
潜意识理论发生发展探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理论,而荣格和弗罗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把它上升为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再到弗罗姆,潜意识理论及具体内涵有了重大发展,在一个侧面展示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该论文采用心理学批评方法,即主要运用原型批评和精神分析等理论,来探寻《红与黑》所隐含的心理世界。这个心理世界由“阿尼玛”原型、“俄底浦斯情结”、“死亡意识”以及作者受压抑的政治情绪所组成。经过分析,最终发现整部作品不过是作者潜意识的一种升华,是作者全部心理世界的一次呈现,从而揭示出了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20.
超现实主义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蓬勃发展,对现代文艺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探求其创作中的梦幻与现实、意识与无意识的辩证关系,旨在通过艺术比较强调:超现实主义者追求一种主客观交融的超级现实,通过强调梦幻和潜意识的表达以及现实因素的兼顾实现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暗示世界和人的本质;超现实主义虽然注重对人的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反映.但在提炼加工无意识内容时无法摆脱意识的积极活动,其创作本质乃是意识和无意识交织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