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古汉语学习字词是重点,王力《古代汉语》共列1 086个常用词。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各种变化等情况都为掌握1 086个常用词设置了障碍。因此要想掌握古汉语常用词,就需要明确词及词义的时代差异,了解各类词义的特点。为此通过对1 086个常用词进行古今对比,分类归纳出常用词的类型,分析各种类型词及词义变化的原因,总结其特点,针对词义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和掌握方法。  相似文献   

2.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实现常用词为古汉语教学重点内容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汉语常用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常用词的讲解,随意性很大。二是学法。常用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实现不了"一个一个"有计划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的要求。三是内容。教材中对于常用词内容的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针对这三个问题,古汉语常用词教学在教法上需要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法上需要注重掌握词义间的源流关系、词义内部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体现词义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通过查找古今的字典、词典来了解"娘"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分析"娘"的词义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探索词义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广雅疏证》以"凡"语所说明的各种词义现象情况,包括七个方面,即:说明词的含义、说明词义引申现象、说明正反同词现象、说明两个词的含义相近、说明《广雅》和《说文》某些词义训释的理由、说明具有某种特征之物皆有某种含义、说明在散文对文情况下词义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常用词因其常用,词义易知,不碍通晓文意,往往未能成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重点,其承载的丰富的古代汉民族文化知识亦多未被重视和利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应该重视和利用常用词的文化传播功能。揭示常用词文化内涵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有:探其命名原委,析其文化心理;揭示词义演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古文字形体,彰显文化内涵;辨解古今词义异同,传播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8.
古今字指的是同一个词的、通行时代有古今之别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一现象历来受到训诂学家和文字学家的关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古今字问题,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古今字理论,如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古今字非古籀篆隶之别、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等等,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卓越的。肯定段注古今字理论的历史贡献,指出其某些不足之处,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词的多义义场是一个系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常用词多义义场中各义项之间的异同,可以厘清常用词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词义辨析是英汉翻译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翻译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在辨析词义中最可靠的手段是从情境析出词义。所谓“情境”,一是指词的联主关系(The Frame of Words),二是指词的上下文(The Larger Context),三是指全段及全篇章所涉及的情节. 词的联立关系和词的上下文是确定词义的关键。本文以此为依据,通过大量实例探讨同词异译与异词同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现代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汉语词语,对古今汉语中部分词语词义的义项多少、范围大小和词性类别的异同作了比较研究,说明利用潮汕方言的词义,有助于释读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其中有许多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命名理据有重要价值。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确定这部分名物词的具体所指,并运用同源词系联比较法探讨《说文解字》所收146个车类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共分析出车类名物词的功用、形状、标志性部件、制作方法、空间位置、比喻命名六大类命名理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领域,汉语数词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神奇的语言魅力。以《说文解字》对数词"八"和"四"的阐释为出发点、以"八"和"四"在古今文化视域中的文化语汇为语料,可以梳理其深蕴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特质,管窥汉语数词灵物崇拜的古今文化认知差异。在认同数词灵物崇拜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数词的谐音崇拜具有唯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16.
《爨文丛刻》是彝文文献集,保留了不少古老的语言特点.编纂者的注音释义,又有许多口语的特色.考察《爨文丛刻》,依据书面语,结合现代彝语,可以更好地观察词义发展的层次性.以《爨文丛刻》中与"脚"有关的词语为例来看彝语的音义发展,可直观地观察彝语中"脚"义词的发展层次及语音分布.《爨文丛刻》中(tc)hi33、thu55、khu21、(cl)33、(t)hu33、d(z)i33都有"脚"义.这六者相互之间有语音同源的对应关系,皆来自于原始藏缅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爨文丛刻》中,"脚"义词在语义能产性上也呈现出层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同源词的角度 ,对《说文解字》中的“”声、“古”声和“良”声组谐声字进行了词义上的系联和分类 ,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同源词研究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爨文丛刻》是彝文文献集,保留了不少古老的语言特点.编纂者的注音释义,又有许多口语的特色.考察《爨文丛刻》,依据书面语,结合现代彝语,可以更好地观察词义发展的层次性.以《爨文丛刻》中与"脚"有关的词语为例来看彝语的音义发展,可直观地观察彝语中"脚"义词的发展层次及语音分布.《爨文丛刻》中(tc)hi33、thu55、khu21、(cl)33、(t)hu33、d(z)i33都有"脚"义.这六者相互之间有语音同源的对应关系,皆来自于原始藏缅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爨文丛刻》中,"脚"义词在语义能产性上也呈现出层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过去高等学校《古代汉语》的教材,是由任课教师按照部颁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的。稞程的内容主要是讲“范文”及“语法”。现在由王力同志主编,由萧璋、马汉麟等同志分工执笔的《古代汉语》课本上册(包括第一、第二两个分册)已经出版了,内容分为范文、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范文”所选篇章,都极精采,思想性强,注释详尽,也多正确。“常用词”部分,能特别注意说明词义的演变,辨别词义的异同。“通论”部分不但讲“语法”还讲“文字”“音韵”“驯诂”等理论知识。从这个课本的内容看来,可知它是一部“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论知识”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0.
英语social science一直被误译为"社会科学"而引很大的起负面影响,原因是英语多义词science汉语中没有整体对应词,。英语science是个多义词,除了第一词义"科学"即"自然科学"以外,还有人文社会学中的"学"、"学科"、"学问"等词义。汉语中用"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学"、"学科"、"学问"、"技巧"分别对应science的各个词义,却没有一个词从整体上对应science,实际翻译中,"科学"——英语science的第一个词义往往被用来充当缺位的整体对应词science,这就出现以偏代全的翻译错误。social science被误译为"社会科学"是多义词整体无对应词的典型个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