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习俗也日渐发展成熟。晋商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商帮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行业习俗和礼仪传承,其中学徒制中的习俗和礼仪尤为严谨有序,它包括三方面:一是学徒入门前的考察习俗,二是学徒请进后的培养礼仪,三是学徒出班前的考验。晋商学徒制的习俗和礼仪呈现出程式化和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它为晋商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反映了明清晋商商业文化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
明清世情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要特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补经史之不足,《金瓶梅》与《红楼梦》堪为其中代表.二书中涉及宗教文化的描写带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当时民间信仰与实用功利的关系,同时塑造了不少逐利鄙俗的师尼僧道形象,亦是当时释道逐渐衰落的真实写照.而与人物家庭相关的婚丧习俗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各种形态的婚事描写、完整周详的丧礼叙述等,均反映出明清时期真实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4.
经对海南岛临高、昌江、三亚、东方、琼海等市县渔村的海洋生活习俗、生产习俗与信仰习俗的调查,分析了海南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习语的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记录了各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各民族的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透视了各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由于地理、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比较来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和异同,以达到更好地理解、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该时期的海洋文化色彩尤以两周时期最为明显,因此研究两周时期的海洋文化发展意义颇为重要.同时,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又是从物质层面对海洋文化的重要反映,因此本文着眼于海洋渔业捕捞、海盐资源开发和海产品加工、利用三方面,认为两周时期的海洋渔业捕捞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沿海的诸侯国凭藉地利会捕捞到少量的海洋渔类;国家设专职管理盐业资源将其纳入国家轨道,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海盐资源的重视;海产品加工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高明的智慧.总而言之,从海洋资源利用和开发这一方面看来,两周时期的海洋文化内涵还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7.
节令在一定范围内能反映出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生活史和文化史。古代节令诗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特殊窗口,它形象反映出古代佳节时令的产生背景、节令特征、民风习俗、人文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媒介。节令与古代节令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鼠嫁女”故事是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其习俗更是多彩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展示“老鼠嫁女”故事及其相关习俗来分析在这一习俗中所反映的民众心理———媚鼠与驱鼠矛盾结合的复杂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解读这一民俗活动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清初与海洋文化关系密切的小说中,有不少作品关注明清时期社会现实,体现出崇实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此角度而言,这些小说在以下三方面最具代表性:一是对清初禁海与迁界令的反映,二是关于明清时期舆榇出使海外的书写,三是抗倭叙事在小说中的神魔化呈现。对其进行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清初小说,了解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支持和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在古代属辽东地界,虽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但一直以来与中原地区在经贸、文化方面往来密切,尤其是文化渊源深厚。华夏文明之光很早就照射到大连这片土地之上。大连虽地处东北地区,文化上却有别于东三省其他地方,由于明清时期“阁关东”的影响,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山东特质。  相似文献   

11.
荡地是明清时期苏北沿海制盐业与垦殖业的基础。沿海荡地为煎盐提供了燃料,也便于就近取用海水,盐产量与荡地的多寡有直接联系。随着海岸线东迁以及淡水冲刷,原有荡地盐碱含量逐渐降低,垦殖业具备了发展条件。明清时期,荡地淤涨或圮坍对苏北盐业、垦殖业以及税收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驱疫避灾是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明清御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将明清灾害、御灾文学书写同民间信仰研究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探讨,可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讲述疾病瘟疫的民俗叙事,极为贴近人们的生命体验,其民间信仰的恒定性、广泛性特征非常突出。在进一步挖掘人们御灾信仰及其文化心理深层次内涵的同时,寻究明清御灾书写中驱疫避灾风习,对行瘟布疫的伦理选择、惩恶扬善的伦理教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不仅有助于加强灾害学研究的人文精神,还能深层挖掘御灾书写的伦理倡扬功能及其警世正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海神,天后信仰作为海洋文化、闽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以天后及天后信仰为基点,对宋元明清时期天后信仰在香港地区传播的历史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和贞节观的分析,窥探其体现出的文化实质,进而归结出其具有的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意义。明清拟话本小说中贞节烈女形象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类型。同时,对当代女性文化的构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商业文化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明清时期汉口城市迅猛崛起,从芦苇丛生的河滩废壤一跃而成为“四大名镇”之首、“天下四聚”之一的商业巨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与其繁荣的商业相适应,汉口也有它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消费文化等是明清时期汉口商业文化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湖北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从物流、商流、本省商人的崛起以及商业发展的动因等方面对此期湖北地区商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明清鼎革之际,先朝之遗民纷纷遁逸山野,更有志同道合者结为社团,易堂文人群即是其中的典范。易堂诸子有明确的结社意识,考其形成原因,既为时局所迫,构屋于地势险要之翠微峰巅,有“结社共保”之意,然诸如明人结社与讲习之风、诗酒风流与精研时艺之风以及前代遗民生活方式之标榜等历史文化因素在易堂文人群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乎此,可更为深刻地理解清初遗民结社繁复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8.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是自汉、唐以来人地关系日益尖锐的结果。文章在分析了当时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并从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得出启示 :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