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信息冗余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研究者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研究,也要注重文化现象的探讨。文章运用"文化信息冗余"这一概念,着重从异语文化中的生活习俗和宗教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的译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增加适当的冗余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提出文内补偿和文外加注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跨文化翻译中增加冗余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而调整冗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冗余信息,以确保信息传递通畅,语言交际顺利进行。本文以《孙子兵法》的英译为例,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对冗余成分进行调整和处理的。  相似文献   

3.
以译前分析为基础,对契诃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进行分析,对比多种译本,证明译前分析的必要性。译前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译者提供文本接受者、文本类型、篇章结构等文本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及话语分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具有在本质与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和实践上的可译性 ,根据翻译实现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在翻译中可采用“语言平等置换”原则  相似文献   

5.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信息论和图式理论的相关原理,并结合译例分析与讨论经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途径.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传递经贸信息,达到经贸外宣资料的对外宣传效果,译者应主动地适应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适时地降解信息的难度,增加信息的可及性;适量地删除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重组源语语篇信息,在译语语篇中重构信息连贯关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译学视原文和原作者为绝对权威.从而使译者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当代翻译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切入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而提高了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阐释学、翻译研究学派、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都宣称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译文并非是附属于原文的派生物。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是原文的读者、解释者和译文的创造者,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履行跨语际、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翻译策略选择是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整合文化学派及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合理内核并借鉴“优选论”制约理念,通过综合分析,探讨老舍短篇小说主要译者,即海外著名翻译家王际真增译、改译、删译的归化翻译策略及粗言詈语的异化翻译策略,旨在归纳并分析其策略选择的真正制约因素。结果表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受到文本内及文本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具有层级性和动态性特点,尤其是制约因素层级排列的差异性形成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