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汲取了孙中山民生观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在当前的民生建设过程中要牢固确立民生在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建设民生型政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高度重视分配问题,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1953—195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时期。作为“一五”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与实施者,陈云的种种经济主张、理论观点、工作方法及具体实践精神在“一五”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前17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前17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7年间,农业政策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党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源于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清醒认识;“一五”期间农业的相对落后是由于党对工业的过分重视;“大跃进”时期农业的破坏是由于“以钢为纲”方针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则是由于“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确立,等等。总之17年间,党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随工业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4.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一建设实践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始终坚持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从“民族自觉”转向“民族自主”,从“民族自主”转向“民族自治”,从“民族自治”转向“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坚持全面性、系统化、整体性原则,发挥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保障效力,形成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形成理论、探索规律的历史。这些经验、理论、规律认识,对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民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一方面继承其民生经济思想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实现了对其的超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一方面努力探索如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另一方面又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确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十分恶劣的民生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体现出他们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心.十月革命后,尤其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就无产阶级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提出和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民生问题上的理论发展,一是提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于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二是将改善人民的生活寓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三是形成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改善民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总结建国后国家建设尤其“一五”计划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一五”计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揭示了“一五”计划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认为在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五”计划在具有许多积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积极地予以探索和研究.刘少奇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对民族斗争理论进行了重点阐发,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斗争主张;通过领导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指导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提出和贯彻作出了贡献,并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对民族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刘少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缘起,在于毛泽东“一五时期”后的持续探索。探讨以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条主义为先导,深入思考关于“虚君共和”改革何以必要,关于“企业自主权”如何有效实现,关于“学会以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关于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借鉴先进文化等等。内容所及都属后来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探索是对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求解,也是对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探索,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陈云四次主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对“一五”计划的成功编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过程中,陈云提出了编制五年计划要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基本做到综合平衡;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的制约,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增产;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初步形成、全面确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及其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其治国理念,大体上经历了从追求政治目标及革命意识形态的全面贯彻,到崇尚经济发展绩效,再到注重民生利益和社会整体效应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民生战略的形成,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指导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其也标志着执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从宏大理性设计转向细节和下层治理的重大尝试。这一执政理念的转型,不仅为当前的社会建设和政治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民众支撑,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改进治国方法,增进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就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与人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就业、医疗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能力问题的探索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未取得合法的执政地位,但已经在局部地区建立了政权,并在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党的建设、惩治腐败、精兵简政、改善民生和领导民众管理社会事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执政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有深刻的教训,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从而正确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罗亦农是较早重视农民问题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认识。罗亦农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8.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胡锦涛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思想和共同建设、成果共享的民生理念,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建设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了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分权经济改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分权经济改革思想及其意义祝芳我国在“一五”时期形成和建立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当时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物价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很快暴露了其...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我国民生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相关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他在这一时期关于民生问题的思想.了解这一时期周恩来的民生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的历史,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