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翻译有很大的启示。本文着重讨论英汉语际转换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英汉专名的翻译;2.不同/相同比喻形象的相同涵义的翻译;3.比较了“龙”与“drag-on”不同的文化涵义,为保留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涵义,建议采用异化翻译为其语际转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3.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仍然面临一些理论困境,其中包括句子的指称问题和谓词的定义域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这两个疑难,为此,首先简要地介绍弗雷格的有关理论和观点。本文指出,弗雷格把句子的真值看作句子的指称是错误的,而应把句子所对应的事件看作句子的指称。本文还主张用弱指称有无原则和弱涵义有无原则分别取代弗雷格的指称和涵义的部分整体原则的相应的部分,而保留其他部分。据此,作者对弗雷格所面临的谓词的定义域疑难给出一种解决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突破了密尔指称论中的意义即语词所指对象的局限性。实际上,作为逻辑哲学家,语义分析只是他的手段。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与弗雷格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密切相关。通过《论涵义与指称》一文可以解析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意义建构过程中人具有主体地位;语词和语句的涵义均具有主体间性;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认识的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6.
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认为专名有内涵和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弗雷格的概念词即为通名.弗雷格第一个将词的指称理论推广到语句上,论证了语句的内涵是其思想,外延是真值.作者认为外延论题也适用于语句.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的分析作为其首要地位。他的涵义指称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此理论为基准点,来探讨专名的涵义和指称,尤其详细探讨命题的涵义和指称,从新的视角为后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真的同一陈述句a=b与a=a在认知价值上有区别。这种区别的根源是什么?弗雷格在《论涵义与指称》中试图从语义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作“弗雷格迷题”。其他的哲学家或是从语义方面继承弗雷格的思想,或是从语形方面来解决它。但已有的这两方面的考虑都不能解决弗雷格迷题。若某种语义理论能够解决弗雷格迷题,其自身所存在着的“高阶”弗雷格迷题将迫使它或者不能解决后者,或者会导致不同的符号无法被用于同一陈述。另一方面,从语形出发解释弗雷格迷题的方案,并不比直接规定“这两个表达式的认知价值不同”有更多的优势。从这个意义而言,弗雷格迷题是不可解的。  相似文献   

9.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案件审查过程中,如果物证证明效力不足,通过司法讯问获取口供便成为寻找案件突破口的关键。运用弗雷格的涵义指称理论,可以分析和解释司法讯问过程中名词或名词词组涵义、指称和表象的关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语言信息存在衰减、增生和变异三种变化。合理利用这三种变化关系,有助于实现司法讯问的隐蔽性、突然性和策略性,从而提高司法讯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这些假设可通过把"文化"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与"翻译"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组合成对形成的概念矩阵而获得,具体表现为文化翻译之三种模式,即:文化翻译乃是对异域诠释视域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另一社会成员诠释某一对象或事件的方式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惯约之诠释。基于文化翻译的这三种模式,以《孙子兵法》文化专有项英译的经验分析为例,阐明了文化翻译之本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学作品语言的修辞必然性出发,简要论述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传达原作的创造性,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信息和美学感受.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译者往往需要采用必要的手段对源语文本材料进行处理,强调译语对译语阅读对象的效果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等效效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些手段属于狭义修辞和广义修辞.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手艺。它重经验轻理论;译者应该甘当仆人,服侍诗人并将原作奉为圭臬;模仿乃是翻译的极其显著的特点,而且应达到惟妙惟肖、近乎等值的效果;翻译在内容上不允许创造,形式上的创造也相当有限。因此,若将"全面的信"确立为翻译的标准,那么大概可以说:创造性翻译的提法总而言之是不大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译者心理因素的不同,可能导致译文的差异,产生翻译变体。翻译变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翻译变体的心理因素具体可从译期心理过程中的理解、表达、修改三个阶段来阐释。可以是理解阶段的感觉、知觉、思维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也可以是表达阶段的遣词造句的性情、翻译习惯模式、灵感的突现等方面的心理原因;还可以是在修改阶段对初译的理解或表达不一致而重新翻译等原因,从而最终阐明了译者心理过程的不同是造成翻译变体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网络英语消息是对传统媒体消息的英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网络英语新闻翻译中应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文本进行跨文化的改写,以取得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新闻英译中主要体现为:在保留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符合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改写,包括对标题和导语的改写、对背景信息的增补和对正文信息的取舍.  相似文献   

16.
翻译难,谚语翻译更难。同其它一切翻译一样,谚语的翻译是由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构成的。本文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P.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为基础,以笔者手头的几本英汉对照谚语集中出现的大量误译为实例,运用语用学理论,阐述了翻译英语谚语既要考虑其生动形象、喻义深刻、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也要重视其承载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指出了对谚语的理解应该包括其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谚语的义域范围,包括谚语的基本意义、附加意义、褒义和贬义等;对谚语的表达应重视译出谚语用语的雅俗、谚语的民族色彩以及谚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道德经》英译本的176篇网上读者评论入手,分析了米氏译文读者的主要阅读需求、读者类型及其对译文的接受情况。并且通过对12年间(1997—2008)读者评论的统计分析,揭示了米氏译文整体上在读者中有较好接受的事实和目前广大普通读者对译文的阅读爱好偏向。同时,作者特别点出了读者评论中所展示出的一种趋向:读者的转型,即从普通的注重实用的读者向追求文本本意的读者转变,这一方面说明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米切尔译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汉译法教学理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汉译法应当以发展学生法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理念。教学材料要务实,要让学生掌握和积累与社会发展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课堂教学采取中外教师联手进行,实现中法教师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法意识,惯用语意识、跨文化意识等。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让学生感悟内化法语语言,深切了解法国文化,以提高法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成语为习用的固定词组,多由四个字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且多具有表层与深层两层含义。因此,汉语成语的翻译比较复杂。在翻译时,应确切、深刻、完整地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本意和引申义,不能只从字面上来望文生义。文章旨在通过用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借用同义成语和译文加注法来探讨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