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诺斯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和一般模型的概括和分析,总结了诺斯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成就。虽然诺斯的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其理论中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新制度经济史学制度变迁理论形成对制度变迁一般规律的认识,也给其纳入主流经济学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机制弱化、外部治理机制缺失以及发展内驱力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其运营效率与竞争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三农"对金融的需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问题再次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焦点。从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和"内部人控制"存在深层矛盾,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优化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路径依赖”的理论 ;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状况及信用社改革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 ;利用制度变革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的方向进行了设计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激励高校教师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提出较为有效地解释了西方世界近代市场经济兴起的成因,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而将制度变迁理论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通过剖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聘任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位一体理论模型,制定我国高校聘任制度,确立改革方向,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过去在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的比较中,侧重二者的差异研究,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尽管他们研究主题的差异决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基础上存在着融通的必要性。第一,研究方法论融通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中,马克思和诺斯都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第二,研究基础融通的必要性。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是诺斯制度理论的3块基石,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之所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最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它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着重分析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诺斯着重研究在现存制度前提下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性分析框架.使制度变迁理论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6.
两大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诺斯都是社会制度变迁理论或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通过两种理论不同分析框架及其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途径的理论比较,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提出我国的制度建设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制度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科学、合理的成分,有利于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金融制度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村信用社或信用社)制度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缺少实质性的变革。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滞后以及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及创新的强烈需求。本文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并提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研究并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与绩效,能为我国今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笔者在分析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认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在制度环境的约束甚至主导下,利益集团为了内化外部利润而相互博弈,最终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达成博弈均衡的结果,并且以此作为分析框架解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过程。基于这一理论审视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笔者认为,集体土地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在我国现行环境下都不具有可行性,维护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是符合制度环境,能够内化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润和获得各利益集团一致同意的制度选择,是我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诺斯是社会制度变迁理论或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本文比较了两人的不同分析框架及其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途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台湾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对台湾农业向专业化、多元化、外向化方向发展进程中贡献巨大,文章旨在通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台湾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历程及特点,井希冀从中得到发展农村金融的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主义在经济史学方面的代表。他从总体上说是一个制度变迁动力的多元论者,但又视人口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动力。本文对诺斯关于制度变迁动力的解释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进行了比较,说明诺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一元动力论的批评,即过分强调技术进步、缺少解释技术进步速率的理论,是缺少根据的。本文以有关史实证明,诺斯以人口增减为基本动因对所谓“两次经济革命”的解释是不成立的;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始终对马克思的一元论唯物史观提供着坚实而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和青木昌彦的进化博弈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和角色定位进行了系统阐释,国内学者也对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动因、行为方式、行为效果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这些研究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制度曾被以科斯(Kose)、诺斯(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证明了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极为重要,有了制度,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轨迹探讨改革以来东西部农村发展差距的制度成因,并提出缩小其差距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把西方经济增长归因为有效的产权和制度安排,把原动力最终设定为人口的增长,由此而创制出人口统计变动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口经济学存在关联。诺斯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但其立足点还是新古典模型,用此模型来分析历史只能得到一个个静态、微观、短期的时间切片。若要使这些片段像马克思模型那样连贯且运动起来,则须在源头处给予一个推动力量,于是,人口增长在诺斯的世界里充当起了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者曾对"诺斯第二悖论"的破解与分析存在一定的争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争论其根本在于对新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交易费用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视交易费用为制度成本,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将降低交易费用,然而经验分析表明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宏观交易费用不断上升,于是掀起学者们对"诺斯第二悖论"的探讨。制度是社会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那么交易费用的产生就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当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时,交易费用才会发生改变,也才有制度变迁的空间。笔者从单笔交易费用和总量交易费用两个层面详细分析了权力、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交易费用的改变来评判制度变迁的效率性是不合适的,而所谓的"诺斯第二悖论"能够通过权力结构的分析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理论解释了以往经济学解释不了的问题,更在于该理论所带来的政治学与经济学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因此,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制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困难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实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就必须着力进行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及制度变迁中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同时期制度的特征,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其设立初始就存在自身产权不清晰的制度缺陷;以后的制度变迁是在中国总体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频繁的制度变迁使农村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信用社制度缺陷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20.
多元化制度安排: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有关"合作制"争论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的方式对国外信用合作社治理结构多样化的变迁规律进行初步总结,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论证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多元化制度安排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