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其实起源于上世纪末,但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并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进行部署,足以见得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法国反思并改革其金融监管体制。自2008年起法国陆续推出了《经济现代化法》、《银行金融监管法》等,对2003年确立的分业监管、机构冗繁的监管体制再次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此次变革核心点在于机构重整和权力强化:其进一步撤并简化了监管机构,合并了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监管机构,新设了审慎监管局和金融监管与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强化了金融市场管理局的权威,加大了监管力度,对金融衍生品、信用评级机构等实施了更为严格审慎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美国和欧盟相继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FSB则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我国的实际,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5.
以比较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历史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与中日各国金融创新情况比较入手,对200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职能、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原则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总结出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教训: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辩证哲学的前提下,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重点监控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结构相匹配,这是各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坚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构建科学的碳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碳金融交易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在监管需求、监管体制、监管效果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探索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架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登记监管等措施实施的实践经验来看,碳排放现货的金融属性决定了短期内可以将碳排放现货与衍生工具一起纳入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长期则需建立相宜的监管规则。我国碳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应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负责识别、检测和控制系统性风险;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碳金融的微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全球"一体化"暗含着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创新的限制。美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转向,源于对自由放任主义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监管权力扩大和金融创新监管加强,与"一体化"背后的意蕴相吻合。中国金融监管逻辑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稳定优先的逻辑之上,在金融监管向宏观审慎迈步中,如不考虑中国自身情形,盲目"与国际接轨",可能导致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与政府失衡,与金融监管法治化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度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情况,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是金融学界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中国上市银行业2013年的年报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发现:只有中国银行的倒闭才会导致其他银行的倒闭,即中国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银行在模拟分析中不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危机传染;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易受到风险的传染,银行规模与受传染的程度成反比。总之,中国银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风险可以在同业拆借渠道中进行传染,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作用机制,同时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合并数据,对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监管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对传染性银行风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我国金融监管策略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从金融诞生以来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并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社会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完善.不同于十年前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经济、新金融、新业态、新技术所引致的金融监管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简单的趋严监管不一定能达到预设的监管效果,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应是拿捏好金融监管的"五度"问题,即金融监管的角度、广度、力度、高度和监管适度五个方面,进而探索金融监管在这五方面的创新思维与改革路径:即金融监管角度方面宏观上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观上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微观上要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监管广度方面要探索混业监管,并借鉴"监管沙箱",实现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力度上要坚持审慎性监管和弹性监管;金融监管的高度方面要保持前瞻性、主动性、穿透性监管思维;金融监管的适度即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并采取包容性监管思维.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监管趋势与WTO下我国的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和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 ,监管机构置于中央银行之外的混业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种趋势。WTO下的金融自由化不会削弱金融监管 ,GATS中的审慎措施和灵活性原则将增强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也为我国在加入WTO后的金融监管提供了理论和立法基础。WTO下的我国金融业 ,随着经营模式的变革和金融转型的完成 ,监管体制将由分业监管逐步向混业监管演进 ,着力于提高效率的内控式监管和自律式监管方式也将加强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管制将随条件的成熟而逐步放开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期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两岸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推升至历史高位.虽然其在2009年得以部分缓释,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两岸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于2010年重现反弹趋势.目前,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双方携手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后ECFA时期推动两岸金融往来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两岸金融监管仍处于以MOU为导向的原则性合作阶段,未来急需建立起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的全面监管合作框架,以实现两岸金融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大型机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必要将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风险防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15.
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引入逆周期的房地产贷款缓释乘数,对房地产贷款进行逆周期的动态调节,以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将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显性指标,实证分析表明,引入缓释乘数的逆周期调节能有效缓释房地产贷款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顺周期性,能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与开发贷款相比较而言,购房贷款的缓释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认识到缺乏从宏观的和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波动,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得以受到高度的关注。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假设,构建包括家庭、企业、银行、广义政府四大部门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存在明显的宏观经济效应;逆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契合度较高;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有不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8.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经济业态,同时带来了"是否参与,怎样参与,是否监管,如何监管"的难题。我国中央政府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提出了包容审慎新行政监管策略,并通过政府会议、政府媒体和世界性论坛接续推进,迅速发挥了治理效应,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了新经济业态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新行政监管策略具有包容、审慎、理性的特点,其治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很好地处理了新时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包容了市场创新,有利于新旧动能的持续转化;协同监管体制的形成促进了新经济业态的创新发展;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很好地应对和引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然而,在如何将包容审慎的行政监管策略形成系统性的监管制度,监管过程中如何把握"包容"和"审慎"之度,如何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监管能力;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频频发生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持有造成了股价的异常波动,找到影响异质信念程度的因素可以更好地预防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在全球经济体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本文以2007美国次贷危机前2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方式,从宏观经济变量、公开信息披露和其他变量三方面分析了导致异质信念加强的原因。本文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样本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象";第二,公开信息的披露强化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程度,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不同心理活动会在信息披露下进一步分化。本文的分析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启示:监管者需要预防公开信息披露对异质信念分化的促进作用,需要制定措施切实提高投资者的理性决策能力,同时应开展投资者教育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金融危机给国内的投资银行体系带来重大影响。从治理与监管的角度来看,在分散制约式金融监管背景下,美国的高杠杆运作和过度冒险,是导致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后,大型综合性独立投行逐一转型,政府也强化了监管改革。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历史不长,应以美国投行治理与监管改革为借鉴,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公司治理和改革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