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和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和未成年人的关系现状不令人乐观,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大众媒介的结构性短缺和公众媒介素养急待提升是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强化媒介的社会责任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着手,这就需要转换媒介思维方式,以专业主义精神为基点拓展大众媒介的发展路向,大力开展以未成年人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促成媒介和未成年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与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媒介素养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许多国家被认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内涵、必要性、对象、方法等方面存在误区.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可以避免人们少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有利于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权利的平等与接近信息的路径平等,而缺乏实现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的相关讨论,存在研究路径的缺失,这是技术迷思的当代表征。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的策略建构迫切需要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用媒介素养取代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信息素养,从制度设计上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最终达成信息公平。  相似文献   

4.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这项教育可以帮助受众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和辨别媒介信息,懂得合理运用媒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现实,试图提出适合本国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建构的实质是建立当下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大众传媒为公民社会建构表达和交换意见的公共空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事管理服务育人的关键能力.由于职业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较之其他社会公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信息识别具有鲜明的政治敏锐性,信息传播具有正确的思想引领性,信息处理具有丰富的知识传递性,信息交互具有融洽的情感沟通性.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和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国家社会、高校和辅导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面、立体的网络,不断推动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宿州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准新闻人"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表现出无所适从;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尤其表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上;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相对较少,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准新闻人"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一要从观念上进行引导;二要在技能和技术上予以提升;三要提高"准新闻人"的实际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主体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理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讨论的核心问题。国家是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主体,体现为政府行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建构的主要场域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以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媒介素养是二十一世纪合格公民必需具备的素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目的、内容以及公民媒介教育的意义和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梳理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现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存在着一些缺陷:缺乏对老年人群媒介素养的研究、本土化研究程度不足、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全民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等。在媒介素养后续研究中,应加强对社会其它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强化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树立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身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的承担主体模糊、媒介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失当、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偏失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认为报刊文章要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要求革新报刊的文体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主张出版者要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强调要规范论说记事,提高职业意识.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性,其总编的编辑思维应不同于地方报总编的编辑思维。地方报总编以管理和新闻思维为主,而高校校报总编则应作多视角思维,如新闻思维、教育思维、文化思维等。校报总编的编辑思维中只有新闻、教育、文化等多元并重,才能充分发挥校报的多重功能,弥补校报的一些“先天不足”,把校报办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提出新的需求,传统纸介质报纸已然陷入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挑战的问题,论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问题,提出了从报网互动的角度经营报纸网络版和通过卫星报纸变革报纸发行两条融合途径。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融合新闻。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优势,提出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紧扣中国报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深入剖析了中国报业产业化的历史进程、市场构建、生存竞争、报纸策划、经营战略、管理机制、集团化发展、网络经营以及法制和伦理规范体系,利用不同的知识界面,从多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报业经营纵横捭阖的情景,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报业产业化运作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是一本报业研究的学术力作,而且也是一本对业务运作具有指导意义的佳作,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虽然文化帝国主义论者大多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神话,但是,全球化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全球化要求人们自觉地树立全球意识。在我国新闻教育领域,重点要解决好媒体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广电管理体制的改革既是国家主管部门应对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环境,做强、做大广电媒体的重要举措,也因为我国广电媒体的任务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变革,中国的新闻教育必须树立全球意识,走向国际化。新闻教育较先进的高等院校,应争取使新闻教育具有对外平等交流的地位和实力,逐渐争取中国新闻教育在全球新闻教育领域的话语权;一些广电教育刚刚起步的高等院校则可以在短期内实施"技术模仿"战略,坚持开放性、国际化、全球化,高起点、高标准地探索与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广电教育模式。在广播电视新闻高等教育中,应该加强这种观念:新闻不能变成媒体。  相似文献   

16.
新10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出现了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断弱化的情况。在报纸新闻中,许多时候新闻评论(言论)甚至出现了缺位。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种"边叙边议"、"又叙又议"、"叙议结合"的"第三种新闻"现象。本文所说的"第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评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新闻样式。这种"评论化"既表现在"新闻标题评论化"方面,也表现在"新闻内容评论化"方面。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第三种新闻"初步完成了向"新闻评论化"的写作转向,而作为新世纪发生的"第三种新闻"现象,"评论的新闻"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当前的新闻学教育有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交叉培养三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闻行业发展的要求,通识教育和交叉培养模式更符合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正为愈来愈多的高校所采用,但这两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须改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新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新闻界,是从业者致力于新闻理想的一次努力。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些地方性报纸和电视节目改革的开展,不仅使这类媒体和节目本身成了学界探讨的热点,也使得“公共新闻学”一词被引入国内的新闻传播实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从其诞生开始,公共新闻学所提倡的理念和进行的新闻实践,一直是具有争议性和探索性的话题。本文从公共新闻学的发展和现状出发,着重对其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和业界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四偏重四忽视” ,已不适应新闻媒体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势在必行。新闻教育模式应强化人文基础、注重文理渗透、补充经济素养、增设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十分动荡又孕育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新闻业尤其民营报业空前繁荣,民营报人的思想异常活跃,这为他们探寻新闻伦理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基本成型。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道德品格是记者从业的首要资格;二是记者应当秉承独立自尊的核心价值理念;三是记者应当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这些思想为中国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遵循,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