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3-2014年的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并与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集聚类型密切相关。(2)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型和空间异质性。(3)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判断。基于全国30个省域(除西藏)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该文首先通过计算各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进而运用时空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域科技人才流动对提高本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邻接省域经济增长质量具有负向影响;科技人才聚集与本省域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核心要素;环境规制水平对本省域以及邻接省域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负向影响;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变迁对本省域经济增长质量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促进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与提高各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区人力资本禀赋、研发资本存量等因素可能制约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门限回归模型对这一命题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整体来说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基于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存量、经济规模因素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即当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存量、地区经济规模低于门限值时,OFDI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小或不显著;上述因素跨越门限值后,促进作用显著且促进效果增长。梳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机制,通过引入地区客观条件这一因素,解决了目前国内对于该领域研究的争议,对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要素组合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五个要素为:投入(资本、劳动)、制度(包括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技术、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生产力要素的划分突出了意识形态和自然资源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因素。只有遵循生产力要素组合原理,五要素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资本存量估测分歧的关键在资本折旧率的选取,诸多文献将其取为常数,从而得到不同资本存量。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在不同资本存量下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显示:(1)资本存量虽然差别很大,但以此估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几乎没有差别,资本存量准确估测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在折旧率非常数的基础上。(2)常数折旧率下的估测显示,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规模效率最大,之后依次是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东、西、中部依次减弱。(3)折旧率实际并非常数,在常数折旧率估测下的结果存疑,仅作参考,但比较确定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总体上低估,东部低估的程度高于中西部,并且技术进步尤其东部地区被低估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短期内,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全国市场统一,以提高技术效率;长期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逐步转向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发挥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6.
据对全国对个省(区、市)6.8万 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7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5.9%,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1、食品支出:上半年食品支出人均2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元,增长7.2%,比上年同期增长速度快3.9个  相似文献   

7.
金融资源错配不仅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对技术进步的方向产生影响。金融资源错配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金融资源错配,进而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另一方面,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金融资源错配致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产生三种宏观经济效应: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我国有必要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银行体制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缓解这三种宏观经济效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0~2018年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本文通过非参数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探讨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HP滤波法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投入要素增长趋势及其波动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优化投入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技术研发、人力资本、制度变革等多种方面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提高各地区固定资本存量的有效使用效率; 3) 提高劳动的有效参与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市1985年以来资本存量的估算,并对1985-2006年重庆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了重庆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发现直辖效应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影响很明显.资本和技术是重庆市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源,重庆市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建议政府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优化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提升全要素贡献率,从而促进经济待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现金收入增长7.5%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下同),2003年第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7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虽有所提高,但全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1.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2003~2017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测算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量,对现期和远期的动能转换加以阐述。研究认为,现阶段资金投入仍然是安徽省经济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推动效应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量逐步提升,安徽省远期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驱动。安徽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技术因素融于资金、劳动供给侧,全面深化以技术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相似文献   

12.
探究能源尾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与其空间效应,识别能源尾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测算中国省际1997—2016年各期能源尾效,分析其空间格局和集群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全国及七大区域的尾效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各省份普遍存在着能源尾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低)尾效与高(低)尾效省份之间呈现出相互聚集的特征;(2)全国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开放水平对尾效增长具有正向贡献,而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贡献;(3)区域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价格对尾效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其余变量则在不同空间区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但这种提升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提升作用的发挥。依据这些条件,从城市功能分工的角度做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与路径,选取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和DEA方法对数字经济指数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UR回归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数字经济对技术推动型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显著,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分别通过增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提升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产业化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培育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新动能,应加快构建服务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自主创新数字技术和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以及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经营决策以及生产体系; 加强数字信息保护和数字环境治理,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的信息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受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程度与开放水平、资本形成机制等的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具有的区域资源的聚集效应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分析影响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寻找提高落后地区资本配置能力和效率的途径以及政策措施,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杨勇  熊丹丹 《旅游论坛》2020,13(1):45-56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结构变迁效应进行研究和阐释。文章使用Shift-share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检验了2000-2016年间中国省际旅游业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从"结构红利假说"角度阐释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2000-2016年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率增长效应。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结构红利"和"结构负利"并存,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红利"效应,促进中国旅游业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安徽省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合肥经济圈组建前后碳排放趋势的变化,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安徽省工业企业低碳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正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层次低下、技术创新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此,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云南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云南县域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云南县域低碳经济发展应该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培育和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碳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引进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年来多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区域性或全球经济波动,结合全球产业重组和产业链布局调整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使用160个国家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h in mean模型从金融发展和生产多样性的视角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再度进行探究。研究认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效应;金融发展(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既会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也会通过弱化经济波动对增长的负面影响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且这一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经济体中更为明显。研究还认为,生产结构多样化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减轻波动对经济的不利作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生产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完善的制度建设水平可以增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并加快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在稳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坚持稳健化、规则化的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20.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变量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人力资本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人力资本的区域流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