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力消费的突变对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利用PPM模型对部分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增长率的突变点进行识别和分析。在总结其突变发生原因并借鉴突变时刻经济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力消费突变点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1960—2010年,发达国家电力消费轨迹共显示出6次显著的突变;发达国家电力消费轨迹呈倒"Z"形曲线;石油危机、金融危机为突变发生原因,电力产业由垄断转向竞争的制度改革;中国电力消费突变点在2037年左右到来,年人均电力消费大约为6 289千瓦时。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分析中国居民电力消费的公平性问题,计算2000-2011年中国居民电力消费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全国、城乡和区域居民电力消费均已达到非常公平水平,且全国、城乡和区域居民电力消费基尼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差异客观存在,相关部门须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电力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政策区制转移效应研究——核心通货膨胀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构建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BVAR)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即MS-BVAR模型),从核心通货膨胀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区制转移效应以及不同通货膨胀区制下的货币政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区制转移模型更加适合中国的经济特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明显的高低区制划分;从核心通货膨胀视角研究的各区制的持续性均相对较大。高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为66个月,低通货膨胀区制平均持续期59个月。本研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成分,更能体现通胀的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业能源依赖程度差异会使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对31个省进行产业梯度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产业转移对电力需求空间结构传导效应。结论如下:中国工业发展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区域特征,产业转移与区域用电息息相关,不仅体现在增速变化趋同,也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用电结构变化基本一致。由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东部用电量占比会继续下降,中西部则会上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以煤电能源为主体的国家,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成为供给侧改革中关注的重点。以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切入点,将中国煤电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细分为煤炭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和电力产业的后向一体化,依据2002-201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投入产出表法计算纵向一体化指数,运用以中间投入为代理变量的半参数估计法测算煤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纵向一体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产业的前向一体化指数与电力产业的后向一体化指数均是波动上升的,但后者上升趋势高于前者。(2)煤电产业链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电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煤炭产业。(3)煤电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但目前煤、电企业一体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仍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组合预测模型较单一模型具有更准确的预测精度,利用中国电力消费1978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将VAR模型与灰色预测的GM(1,1)、无偏GM(1,1)两种模型有机组合,建立灰色VAR组合预测模型,对2008年~2015年的电力消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4.88%,拟合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煤炭消费终端部门对煤炭需求的动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国的基础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也带动着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追索煤炭的消费终端,通过状态空间模型阐述了在宏观政策变化、经济环境变化、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电力消费对煤炭需求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电力消费对煤炭需求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其中居民电力消费对煤炭需求的拉动作用呈整体减弱的趋势,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呈整体上升的趋势,而房地产业的拉动作用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电力领域在装机容量及其构成、发电能力及其分布、电力消费及其主要消费领域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及沿革。在此基础上 ,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对影响我国电力领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通过采用“弹性系数”对目前至 2 0 10年我国电力及新增装机容量的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为国内外电力设备制造商对中国电力市场的介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物价波动日益受到货币流动性周期变动的影响。通过应用单谱分析研究了中国货币流动性周期的主周期和次周期构成,采用"谷-谷"法的周期划分进一步分析了未来货币流动性的趋势;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交叉谱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共变性,货币流动性变动领先于物价波动。一阶滞后时货币流动性周期对物价波动具有单项因果关系,二阶滞后时,因果关系转为双向相互影响;货币流动性周期与物价波动间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对于长周期,货币流动性的增益要远大于物价波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金融周期波动指数(FC),运用时变参数模型,研究了金融周期波动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周期波动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对称的。金融周期扩张将对第一、二产业发展产生负向影响,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而且对第三产业的正向影响在短期即达到最大值,对第一、二产的负向影响在中长期才达到最大值。目前中国金融周期呈高位下行趋势,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却要求发展第三产业,金融周期波动趋势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存在方向上的背离。因此,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必须相互搭配,平抑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时期的分配,既要减缓金融周期冲击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又要抓住机遇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研究和提升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选取中国2003—2014年的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利用DEA方法计算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区域差异。此外,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还存在着绝对收敛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倒U型关系,与服务业国有化程度呈负向关系。服务业自身发展及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与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升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需要政府减少对服务业的干预,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分区域、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2.
电力部门作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其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和思考巴西、阿根廷和印度3个发展中国家在电力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选择的不同改革模式,并探讨和比较其现行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挖掘国外电力产业改革的优劣异同和经验教训.研究认为:中国的电力产业改革应完善立法引导、制改先行的总体框架,加强售电侧竞争、统一监管、阶段评估,并开放合理的投融资渠道提升电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期提高中国电力产业的改革效率。  相似文献   

13.
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源效率虽有所提高但能源消耗却一直居高不下。为探究其原因,使用Translog成本函数构建要素成本份额方程,测算能源非对称价格响应的回弹效应,并结合能源与资本的绝对替代弹性和相对替代弹性,分析1980-2013年石化行业中回弹效应变化趋势及要素替代关系变化规律,揭示中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费持续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1)1980-2013年,能源回弹效应为32.23%,抵消了部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消耗量降低;(2)资本对能源的绝对替代性强,而能源对资本的相对替代性强,表明决策者对资本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更高,更加倾向于用能源替代资本;(3)分阶段看,在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六五"和"七五"期间,回弹效应达到40%以上,资本对能源的相对替代弹性占优,"八五"至今回弹效应逐渐下降,能源对资本的相对替代弹性占优。回弹效应以及能源对资本的替代效应是石化行业能耗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国能源平衡表(2014年和2015年)绘制并分析了中国能源流图,按能源类别概述了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及其在部门间的转换和流动状况,重点列出煤炭调入调出量在1千万吨以上的省份;分析了全国各省煤炭、电力的区域调动情况;阐明中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及各能源品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通过能源流图看出,2014年能源供应增长1.52%,消费增速跌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3年和201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均在60%以上;天然气利用在中国起步较晚,未来还有较大增长潜力;中国煤电占总发电量的75%,气电与主要发达国家的24%相差甚远;此外,全国各省中6省煤炭、电力净调出与5省煤炭、电力净调入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5.
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此为背景阐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重点行业发展前景,通过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分析,探讨经济承压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路径与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经济承压对各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存在普遍影响,尤其是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和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呈下降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到2030年,中国GDP将达到171.97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水平),能源消费总量约57.0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比将不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预计达到41.7%。根据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合作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H-P滤波法来研究投资、消费、出口的周期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关系,研究表明在1978-2008年间我国经济周期大致分为3个阶段;然后分别以三个阶段为样本,将最终消费分解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出口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投资、出口、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出弹性有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先上升后下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速也逐渐放缓,2015年GDP增速为6.9%,是自1991年来的首次破7。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能源供需和碳排放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基于最新的2015年中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等数据,利用桑基图绘制出2015年的中国能源流图和碳流图,研究了主要能源种类的生产、加工转换和消费情况以及能源相关的碳排放流动。结果表明:2015年的能源消费量较2014年增幅仅为0.5%,由于中国发展阶段的限制,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部门占到了68.0%,但较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的CO2排放量较2014年增长3.7%。煤炭在能源中的主体地位虽然依旧突出但产量在持续下降,油气平稳发展,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量的占比持续上升。能源库存量自2010年来首次由增转减。煤炭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年碳排放量的82.0%,火力发电和工业部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二者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年碳排放量的76.9%。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1省份物流产业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年份内,中国物流产业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物流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略高于中部,西部最低;物流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物流产业效率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物流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其发展重心经历了先向西再向东的移动轨迹。基于上述结论,从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增长极、优化空间布局以及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域物流高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