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从金融服务便捷度、金融服务参与度、金融服务质量三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及西藏除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并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北京、上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优势明显,而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相对较低;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发展水平划分为普惠金融发展较高、一般、较低等三类地区。我国应从完善金融服务、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服务创新等方面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5—2014年各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进行静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浙江、江苏等地环境效率值较高,云南、贵州等地较低;11个省市的全要素环境效率的增长率平均值大于1,技术进步是工业环境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外商投资和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山西省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平陆县、临县、浑源县等17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因子得分大于0,而其余的18个县域因子得分小于0。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可将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划分为发展水平较高、发展水平一般、发展水平较低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绿色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绿色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此选取人口转移、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反映绿色城镇化水平的一级指标,构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31个省份的绿色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呈现自西向东的阶梯状分布,西藏、甘肃等西部偏远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靠后,其绿色城镇化建设极度欠缺;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处于中间水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在全国处于靠前的位置。因此,应采取推动城镇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科学规划绿色城镇化建设格局、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措施来推进我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能源系数法分别对2003—2014年安徽、上海、江苏和浙江四省市物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利用LMDI方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及人口等因素对四省市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流能源效率低下是安徽省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徽省物流业碳排放总量会伴随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率的增长。因此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三方面着手,发展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6维度-24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文化软实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京、杭州、广州、上海和南京5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处于最高水平,而乌鲁木齐、贵阳、海口、银川和西宁等5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中国18个城市群的160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出一般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块状和带状分布,不同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经济规模、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结构是导致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结合方向距离函数的环境绩效ML指数为基本方法,以20011011年我国30个省市环境规制及工业经济的数据为基础,测算各省市绿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绿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绿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比传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都要低,各省市均存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西部地区在环境约束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而中部和东部地区下降幅度递减,西部地区以环境成本实现工业增长的特征最为明显;环境规制对绿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正的影响,但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随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等也是影响绿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2003-2009年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环保投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依据地区的环保投资绩效的评价结果和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了四类地区,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实证研究了四类地区环保投资绩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各有侧重的提升地区环保投资绩效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来看,18个省市耦合度在0.9以上,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3-0.5之间,基本集中于初级协调、濒临协调、初级失调和中级失调四个程度,还未达到良好协调和高级协调;(2)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度普遍较低;而其耦合协调度却高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3)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如下:华东地区应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华北地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同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目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则应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5年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状况,采用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区位熵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5年,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差异逐年减小,整体的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而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西安、咸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商洛和天水水平最低。研究期内,西安、咸阳、渭南一直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相对经济区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要迅速,而商洛、天水的发展速度最靠后;西安相对经济区的平均发展速度最快,商洛的经济增长最为明显但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格局,但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西安、杨凌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而天水的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表明,为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和谐、高效发展,经济区内各地市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还应加大相互间的科技、人才和信息交流,充分发展与利用物流、经济信息平台等,推动经济区产业转移与合理布局,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调整的重要方向是获得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协调、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内部的绿色关联、产业结构的绿色演变能力等.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城市产业结构面向绿色的升级和优化.要注重发展适应绿色发展的非主导产业,尤其是适度超前地发展基础产业.要推动面向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包括城市工业结构合理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信息化、绿色需求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绿色导向等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中国区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对2017年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比中部地区更具竞争优势。其中,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4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湖北、浙江、山东、安徽和湖南等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居中位置,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河南、天津、福建、河北、江西、山西等6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中东部地区15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特征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H-H、中投入中产出(M-M、中投入低产出(M-L、低投入中产出(L-M、低投入低产出(L-L。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经济在近几十年里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在全国都居于前列,产业结构也开始了逐步优化,但仍存在着不足。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较低;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比较缓慢。本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从而可以在缩小东西差距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为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在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遵循数据的客观性、代表性及可得性,构建基于省域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效益3个二级评价指标、9个三级指标和39个四级指标的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甘肃省2012-2017年历年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动态评价和实证分析甘肃省14个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提出甘肃省应从完善绿色经济发展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产业支撑体系,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强化绿色经济发展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绿色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在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下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据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并从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3个方面重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1—2011年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历史演变以及2011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 (1)“十一五”前期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优于“十五”期间,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不断下滑,但下滑速度趋缓;(2)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地域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整体特征;(3)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山西、四川等部分省份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4)各省域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三个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各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据此,各级政府需要有效协调产业结构生态化、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化产业兼顾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导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中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和北京为竞争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但是多数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均衡。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大力发展公共类和艺术类文化产业;强化协会的管理作用;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合理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区别于其它一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2009年期间中国30个省市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工业生产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视角对转型期间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市的工业化模式可以分为四类:以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集约增长型,以河北、山西为代表的粗放增长型,以北京为代表的高效增长型,以安徽、贵州和内蒙古为代表的低效增长型。根据对这四种工业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粗放增长型和低效增长型地区提出了四种工业化提升路径:以经济结构优化为主导的"两化融合、两业互动"发展路径,以推动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市场化促进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产业升级发展路径,以节能减排为约束的工业绿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