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厢军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以禁、厢两军为基本构成的宋朝军制中,占兵员总额将近一半的厢军只是一支役作部队,类似于今天的工程兵性质。厢军之不预战事而专供役作,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特点。《玉海》卷319引《神宗史志》说:“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充役,为厢军。”可以视为厢军的扼要定义。宋人叶适说:“厢军供杂役,禁军教战守。”(《水心别集》卷12《厢禁军弓手土兵》)章如愚说:“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1)马端临说,“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文献通考·职役一》)在将厢军定义为  相似文献   

2.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通过简拔厢军精锐、扩充禁军,实现了“收其精兵”的既定目标,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军事基础,改变了厢军这一藩镇旧兵的性质。此后,奉行“祖宗家法”的北宋君臣,在军队建设中,都把厢军与禁军视为一体,不断以厢军补充或升隶禁军,同时又把不合格的禁军兵员降为厢军。尽管厢军、禁军的主要职能不同,但在北宋时期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整体,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募兵制条件下北宋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厢军是役兵,从事杂役,如修城、铺路、造船等.然而,宋代主力作战部队主要集中于边疆,造成内部兵力短缺.鉴于此,宋廷不得不赋予厢军重要的军事职能.厢军不仅被当作内部主要镇守兵力,执行对内镇压职能,如镇守地方、参与巡检等,还被当作对外防御兵力,执行对外防御职能,如戍守边疆、对敌作战等.厢军正是通过履行以上职能,为维护宋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厢军是役兵,从事杂役,如修城、铺路、造船等。然而,宋代主力作战部队主要集中于边疆,造成兵力短缺,鉴于此,宋廷不得不赋予厢军以重要的军事职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厢军不仅被当成内部主要镇守兵力,执行对内镇压职能,如镇守地方、参与巡检等,还被当做对外防御的兵力,执行对外防御职能,如戍守边疆、对敌作战等。正是通过履行以上职能,从而为维护宋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递铺是宋代官方邮传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主要任务有承运官方文书、运输官物、押送犯人等.宋代厢军体系中设立递铺兵的兵种作为承担递铺工作的主要人员.宋代递铺兵群体任务繁重,地方政府还会因财政窘迫而克扣其俸禄,并存在有官劳役过度等诸多不法问题.故而促使宋朝政府出台诸多举措,针对他们的权益作出全方位维护.通过相关法律条文及实际执行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宋代法律促进了递铺兵群体享有权利的完整化及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唐代,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至宋代,兵部大权旁落,军权转归枢密院,枢密院成为中央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使权力过大,压倒相权,严重威胁皇权之教训,对枢密院进行分割,将其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衙崛起,升为中央最高统兵机构。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握兵之权,而不能发兵。两者互相牵制。枢密院、三衙侵夺了兵部大部之权,但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权力减弱了,并非没有一点军权,它还掌握厢军、民兵、部分后勤保障等军政事务。从而形成了宋代军权一分为三的局面。这是由于宋太祖、太宗汲取唐、五代兵祸连结、割据混战的教训,对军制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枢密院——三衙——兵部新体制;亦是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家法,在控制军队方面的具体实施。从而导致唐代兵部统兵体制,历五代,演变为宋代的军权三分制。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厢军是役作部队,其职能是代替民夫从事各种力役。由于力役种类的繁多,由此决定了厢军役作职能的繁杂,主要体现为运输物资、兴修水利、屯田垦荒、服务官员与营建修葺。厢军的役作职能与宋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宋代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通过出色地履行其役作职能,宋代厢军起到了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从事矿冶业生产的厢兵虽然由官府召募而来 ,但他们对封建国家仍然有很强的人身隶属关系 ,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 ,还有一部分人是因犯罪而被配入军队。由于厢兵生产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并可以为统治阶级带来高额利润 ,因此 ,长期以来一直是官府经营生产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评论唐代诗人元稹时,评论家们常谈及元稹的“销兵”主张,这是应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元稹的“销兵”主张。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穆宗乘章武恢复之余,即位之始,两河廓定,四鄙无虞。而俛与段文昌屡献太平之策,以为兵以静乱,时已治矣,不宜黩武,劝穆宗休兵偃旗。又以兵不可顿去,请密诏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百入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帝既荒纵,不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蒋光慈同志诞生八十周年,又是他逝世五十周年。热心研究蒋光慈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同志,还常常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他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从前历史记载有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呢?特别是蒋光慈的党籍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切。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位仅仅活了三十岁、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11.
宋朝建立,战略对手在于北方,而对"种类殊异"的南方民族地区的防范则比较忽略。再加上基于"南方非用马之地"的认识,除少数有马厢军外,北宋前期禁军未在南方驻防骑军。宋仁宗时期广南两路发生侬智高事变,岭南骚动。宋朝臣间在是否"用骑"的问题上发生争论,狄青率西北骑兵南下,"终以马胜"。此后宋朝开始在南方驻防新建的"有马雄略"军,有马厢军也有增多,骑兵在南方的运用也开始多了起来。受到感染,一些少数民族也要求学习马战。在某种程度上,侬智高事变的平定成为宋朝在南方"用骑"上的一个"转机"。  相似文献   

12.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的维州之战,吐蕃军统帅论莽热有被唐军生擒和被南诏兵生擒的不同说法。通过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对比,并参考维州之战中唐军与南诏军的部署路线,可以得知南诏当时并未进军至维州,《新唐书·吐蕃传》中“韦皋率南诏兵薄险设伏”这条记载的可信度较低,南诏兵当为西川兵的衍文,论莽热实为韦皋所部的唐军所俘。然而韦皋攻打维州的同时,作为盟友的南诏军也予以配合,在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等地参与对吐蕃的作战,《新唐书·吐蕃传》修撰者因混淆了两条不同战线的情况而误载该史实。  相似文献   

13.
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宋代民众只是将从军当成最后的谋生手段。由于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军兵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牢城军就是宋朝为弥补兵源不足而利用罪犯组建的军队,隶属于厢军。与其他番号厢军一样,牢城军除具有基本役作职能外,也具备一定的军事职能,是宋朝主体军事力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正> 明末农民军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特种武装,一是由妇女组成的“婆子营”,二是由少年组成的“童子军”。 (一)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持刀弓乘马。(《甲申小记》卷5)这不是妇女兵,而是农民军的家属,她们一般不參加打仗。后来妇女加入农民军的渐多,精通武艺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述张献忠围攻安徽桐城的情况:农民军“有腹心,有新营,寨民为响导。妇女……数万,前阻大沟,后扼山险,为持久计”。张献忠把妇女兵编为“婆子营”,集体训练,从事战斗。在山东兖州、曲阜一带的妇女参加农民军,“蒙以甲冑,拟刀伪为男子守营”,(以上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卷16、卷14)而男兵则集中力量打击官军。李自成、张献忠反明失败以后,农民军的余部在北方还很活跃,也有不少妇女兵打击清兵。据《明清史科》丙编第五册记载:在山西朔县蒋家峪村一带,“满山遍野,俱是贼兵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清云南土司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清云南设置有多少土司 土司制度在云南存在五百七十余年。明、清两代是云南土司制度施行的重要时期,明、清王朝究竟在云南设置有多少土司,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近年来,笔者将明、清两代记载有云南土司的所有史籍搜寻殆遍,翻阅了云南五十年代的大量民族调查资料并实际作了一些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出来的明清云南土司数字是五百八十七。兹分述如下。 按职衔品级是——  相似文献   

16.
生券军、熟券军都是活跃于宋末及元代的军事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形成于南宋,是以会子支付军饷、从外地抽调兵士镇戍边境的军事组织,属于镇戍部队,后者则定居于当地;前者多承担战斗任务而后者主要负责屯田。元代,生券军有征伐、镇戍、屯田和侍卫职能,熟券军的职能同生券军接近;二者都属于新附军,政府对其秉持着非兵即农、不为兵则屯田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记载有贯休与石霜山、庆诸和尚有关联的事迹的典籍及贯休自己诗文的考证,认为如贯休齐己一类人不可能是庆诸和尚嫡传。认为仅据后代某些难以落实的记载,便肯定贯休入石霜、师事庆诸和尚,毕竟很不靠谱;倒不如存疑待考、“付之阙如”不提它,比较接近实事求是之意。  相似文献   

18.
静等花开     
正每个孩子都是花,每朵花不一定都开放得很完美。为师者应该拥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呵护和帮助他们成长。"用自己的真心适时适度地浇灌,静等每朵花的开放"。这是我在从教过程中对自己默默立下的追求。杰是从他校转来的,当时四年级下学期。带他来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和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交流得知,男的是孩子父亲,  相似文献   

19.
宋朝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四种。蕃兵即藩兵,意为藩篱之兵,系编组沿边汉化较深的少数民族人民以为防守边境的武装力量。关于宋代蕃兵,似乎很少有人加以探讨。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对此作一考述,舛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之十九:三十岁左右和六十岁左右 五十年代去莫斯科,听到一种说法:一个研究学问的人,可以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三十岁左右,一个是六十岁左右。三十岁左右,精力充沛,老框框少,有可能在某个专门的领域上有所突破。六十岁左右,知识宽广了,研究成果积累得多了,经验也丰富了,可以在总结性,系统性的工作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就。对这个说法,在科学史上可以找到不少根据。手边没有材料,但是凭记忆也可以说出不少例子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