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耗大国,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当前面临经济快速发展目标、CO2减排目标和能源安全供给的多重任务,需要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分析能源供给趋势、CO2的排放特点,以新能源的科学开发、推进为方向,规范管理新能源及相关的催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解决经济发展和CO2排放的矛盾,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目标、CO2减排目标和能源安全供给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2015年和2020年CO2排放强度减排目标,建立了以CO2强度减排为主要约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约束的石油需求优化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分别为5.28亿吨、6.04亿吨,该结果意味着,未来我国石油需求总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占一次能源比重有所下降;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减排约束对石油需求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5—2014年各省份相关变量数据,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门槛变量构建产业结构与污染减排之间的门槛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单一门槛值45 342.981 3。以该门槛值为界限将中国区域划分为高经济发展和低经济发展两大区域,实证结果表明只有高经济发展区域北京、天津和上海才存在污染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低经济发展区域不存在倒逼效应,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市污染减排任务比较重,但由于这些省市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大,更好地执行和落实减排任务,因此,东部省市污染治理效果较为明显。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污染减排目标相对放宽,但其实际污染治理效果与东部省市相比仍有差距。各省市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是导致减排效果差别的主要原因,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自东向西转移也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省区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5.
曹妃甸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对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曹妃甸新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曹妃甸新区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构建企业投资收益函数的均衡模型并求解发现:在企业投资规模达到有一个稳定比率用于环境技术的采纳和创新时,污染排放总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环境税条件下企业一般投资水平和环境技术创新取决于初始投资是否达到均衡点的临界值,对投资规模达不到临界值的企业实施减排补贴,可以有效发挥环境税的激励作用;当减排补贴在财务上使企业的初始投资达到均衡点的临界值时,能激励企业进一步进行环境技术创新,因而根据企业财务投资能力实施分类补贴,有利于提高政府减排补贴政策的绩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8年中国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24个低碳试点城市的工业污染物净减排效应进行分析,并以安慰剂检验和DID估计做稳健性验证。研究发现:(1)天津、南昌、贵阳、昆明、镇江和遵义等六个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因低碳试点政策而显著降低;(2)低碳试点政策使厦门和镇江的工业SO2排放强度以及宁波、青岛和镇江的工业烟尘排放强度显著下降;(3)保定、石家庄和乌鲁木齐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因低碳试点政策而显著提高;(4)污染物减排效应具有种类异质性,工业废水减排效应最显著,工业废气的减排效应次之,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应最弱;(5)污染物减排效应具有城市异质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行政等级对低碳政策效应均产生影响。有鉴于此,认为应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治污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实现治污减排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并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节能减排效率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递减的特征,并呈现波动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各区域纯技术效率都维持着较高水平,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因此,各地区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改善地区规模不经济现象,并通过合作共享促进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市实现新一轮经济跨越、承接产业结构转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双赢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污染物减排是国家对各地经济发展提出的环保“硬约束”,到“十一五”期末,我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4.7%,化学需氧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9.5%,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能否完成减排任务,将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空间的拓展和战略布局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我们在分析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初步预测我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污染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工程减排的贡献尤为突出。在顺利实现总量减排目标的同时,仍存在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被动减排、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不同步、减排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创新减排思路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减排的主动性,提高减排效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隐性经济作为工业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会对环境规制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为制度弱化的指标并未引起重视。鉴于此,以“两型社会”国家级示范区湖南省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隐性经济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理论表明,隐性经济部门的产出和利润均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工业环境污染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和隐性经济的增函数。实证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对于工业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除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外,隐性经济对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从环境规制和隐性经济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青岛市1985—2010年的人均GDP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样本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青岛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发现,经济增长会加速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承载力的存在,环境污染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期。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必须加快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工业绿色转型的战略时期,工业大气污染作为重点治理对象,清洁环保型技术是降污排污的重要突破点,而进口贸易作为吸收国外先进治污技术的核心渠道,带来的技术溢出是否降低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值得探索。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规模—结构—技术”环境效应为传导路径,运用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GS2SLS)和逐步回归法考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能够带来工业经济规模扩张效应、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效应三类环境效应,通过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技术进步显著影响工业大气污染排放;(2)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呈“正N形”特征,即随着资本品技术溢出水平不断增强,影响的主导力量遵循“规模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应?环境回弹效应+阻滞自主创新”的路径,然而随着中间品技术溢出的增强,影响主导力量变化趋势为“规模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应?环境回弹效应”;(3)区域层面,以技术溢出均值为标准,11个省市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因经济规模效应加重了污染排放强度;其余省市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针对研究结论,认为应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扩张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加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扩大进口贸易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税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调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别对东北三省四大高碳产业节能减排效果与税收政策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节能减排效果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关联度最弱的是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由于各省份产业结构不同会有所不同。根据东北三省四大高碳产业节能减排效果与税收政策的灰色关联性,四大高碳产业应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的发展,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1995-2009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与污染排放、治理投资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如下:出口贸易变化是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出口贸易对污染物排放的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但对不同的污染物,规模效应不尽相同;不同污染物的治理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也不同,但是总的治理投资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利。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过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将高消耗型转为"节约型",将高污染型转为"清洁型",推行以节能减排为起点的产业新政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节能减排工作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均给以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模型,对节能减排工作中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寻求博弈双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规律,探求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多元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普遍而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加强技术创新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根本路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文章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尝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文章借助中国2004—2017年各省份(不包括西藏、港澳台)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环境污染的固定效应模型,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是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变量,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验证,实证探究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从全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验证前文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对比不同区域的实证检验结果,尝试从中国区域差异性的角度得到更具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减少环境污染,作用强度与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成反比,且分地区检验结果相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大小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充当中介变量。分区域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西部地区中介效应占比27.46%,中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文章的研究结果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施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东部地区在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应发挥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进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污染排放效率、倡导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地方政府竞争与FDI双重视角,将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污染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逐底竞争”与“逐顶竞争”双重效应。FDI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满足“污染光环”假说。二者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但通过“以邻为壑”等阻碍了邻近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FDI存在门槛效应,适度引进高质量FDI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竞争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提升引资质量,提高污染排放效率,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也是污染排放最多的行业。笔者分析中国制造业SO2排放变化的整体趋势,并采用指数分解分析法对2001年~2010年的制造业SO2排放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SO2排放上升的重要因素,结构效应总体上增加了制造业的SO2排放,但作用较小;技术效应对制造业SO2的排放起到了一定的减排作用,但在不同年份表现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制造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调查陕西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规模这一个案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素间简单相关分析与设立线形回归方程的方法来研究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种相关性主要来源于集群的三种效应,即农村工业经济提升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效应、农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效应,正是这三种效应的有效发挥,才使得西部产业集群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