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新的时代特征,明确了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表明人民需求的范围在扩展、水平在上升,对国家治理的要求也在提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解决这一矛盾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价值原则,要求精准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还未能充分地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因此,必须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将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同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政治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虽然,早在一九五六年,党的“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9.
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文化利益”,作为人的基本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作为党的文献,还是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矛盾双方变化的基础上,承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为包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与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等三个矛盾在内的三位一体,使我国处于前所未有的矛盾突显期.新时期新阶段,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对于缓解社会紧张、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一个既关乎民众幸福,又牵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谐社会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存需求,完善民生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促进民生发展;必须着力完善制度体系,保障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逻辑体现在坚持发展导向分配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实施路径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价值生产中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要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要把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联系起来处理,在价值分配中合理兼顾劳动、资本与政府的利益,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使价值实现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这一表述一直沿用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丰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应将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关系着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在社会建设中,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要从解决民生之命、解决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计、解决民生之基、解决民生之急六个方面处理好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58条指出: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为了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否正确,首先看它是否从消费需要出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中富含着对人的思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民生的建设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发展的过程中依靠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相似文献   

17.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以后,一方面我们具备了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有许多课题尚待解决。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满足女性的需要,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女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力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市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为满足更多人口的居住要求,城市扩张不断加剧,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在经济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也相伴而生,其结果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难度日益增加。文章通过对低收入群体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职住分离型"与"职住一体型"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困难存在不同的解释机制,公共交通供给不平衡与收入水平过低是限制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活配套设施稀缺与封闭社区的隔离也对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政府应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出行现状,增加基于公民体验的城市规划,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它要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指出,为了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必须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