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把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直接等同起来,主张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断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线性的正比关系科技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技每前进一步,社会就相应地发展一步.本文通过事实与理论的分析,批判了这种观点,指出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由此得出,社会发展不应简单寄希望于科技的进步,而是有赖于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平衡协调的重要性,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特别是科技与精神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并提出了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临界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国科技竞争力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评价一国科技竞争力综合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研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竞争力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4.
全球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对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进行诘难,主张建立一个以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当代生态学在思路上不否认并恰恰以承认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有一种大自然观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确解决这一诘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战略的沿进作了历史的考察和评价,认为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历史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探讨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历史上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几种理论。然后论及如何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基本上是间接地通过生产方式来影响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社会经济体制的演变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科技进步、长入经济最有效的体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 ,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才能成为科教兴国与技术创新的强大生力军 ,才能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新取向唐仁洪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科技进步是富国之路,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全力...  相似文献   

10.
发展先进文化 塑造四有新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强调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的形成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不美满的。正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所警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发展普及科技文化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推进绿色的科技文化研究、实行系统的科技文化教育、做好隐性的科技文化育人和开展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传播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的一项社会事业,科技传播研究不能局限于微观的技术性研究,也要特别关注宏观层面的一些重大现实课题,例如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问题。本文在总结笔者前期研究及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发展科技传播事业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府(政府)两体(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事业的社会援助体系)”的科技传播新体制,建立包括公益性发展政策、产业化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在内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建立定位于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口自身来讲 ,一是数量要适度 ,二是素质要提高 ,三是结构要合理。人口应始终保持与系统其他要素的协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数量、质量与结构。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章从 4个方面展开论述 :正确评估老年人创造社会财富的突出贡献 ;充分肯定老年人在发展文教、科技等各项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不要忘记老一代为推动社会进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公平体现老年人一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试图从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开始,将科技法分为古代科技法、现代科技法和当代科技法三个阶段,注重从当时的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为依据,从而比较清楚地概括出科技法的产生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为先进文化的发展积累资金、为激发文化创新的动力提供检验手段和有效地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发展文化产业中 ,要确保弘扬主旋律的主流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 ,切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无善恶之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导致科技的工具理性膨胀,对人类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从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到"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从"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的精神特质,乡村精英的技术亲和力也使技术获得了嵌入乡土的社会基础。但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时期的农民需求是嬗变的,因此农民与技术的互动也呈现出"嵌入""脱嵌"又"回嵌"三种形式。农业技术不是单向度而是双向度的沟通活动。技术发明者到使用者的技术距离可以通过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来予以消减。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农业技术应该把握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找寻新的技术亲和力群体作为突破口,以实现技术"深嵌"乡土推动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