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镇政权的特性嵌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时空场域中,“三维型乡镇政权”聚焦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权的职能角色及其动力源泉——行政考核目标与角色期望。运用田野工作、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贵州省桐乡的拓展个案研究发现,为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乡镇政权承担着“三维型”职能角色,即以经济项目建设为主的生产发展、以民事项目管理为主的公共服务、以“一票否决”事项防范为主的社会管理。引导并决定乡镇政权这种“三维型”职能角色的动因在于上级政权特别是县级政权为乡镇政权创设了由锦标赛机制、拉力赛机制和淘汰赛机制所构成的“三维型”行政考核目标与角色期望。这种“三维型”角色行为与“三维型”角色期望共同形塑了乡镇政权的“三维型政权”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把一部分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其所辖区内的村庄随之实行"村改居"改造,即村落规划为城区,农民变成居民。"村改居"后所面临的集体资产虚置和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已影响"镇改街道"进程的因素,甚至成为制约"镇改街道"进程的"瓶颈"。为了解决原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这一难题,最大程度地来保障原村民利益,X市Q街道S社区在"村改居"改造后对原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化改革,如此一来,既可以实现原居民对原村集体资产产权的人格化占有,又为我国"镇改街道"进程中如何处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新型城镇化成为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根据沈阳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发现沈阳经济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与虚高并存、新型工业化市场推动力不足、宏观设镇制度阻碍小城市合理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镇是中国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建制单位。乡建制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定型于秦汉时期。镇建制始于北魏,现代镇建制出现于清末。乡镇建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从1998年开始,乡镇处于大规模撤并过程之中。乡镇撤并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而言,乡镇作为一级建制仍将延续,但乡建制和镇建制在各地的未来走向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当下,重庆发展乡镇文化产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重庆乡镇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等主要问题。若政府牵头搭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打造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为起点、积极实施引智创新,不断深化、完善乡镇文化产业链,最终走向产业集聚,文化产业必将发挥其对镇域经济的扩散效应,有效推动镇域经济的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省直管县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省直管县改革在一些省区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省直管县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五个省区省直管县改革的最新进展,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省直管县改革应转到促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和中小城市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7.
"镇改街道"既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集过程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社会现象。撤销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的过程涉及征地、拆迁、体制变革等多个方面,正是多重矛盾的易发阶段,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易发阶段。文章立足于"镇改街道"过程,基于C县和H区共计5个街道办事处的调研,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归为农民利益受损、街道办工作方式不当以及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三个方面,并结合"善治"理论的思考提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8.
小城市是在中心镇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的理念、形态和标准进行培育建设,集聚度和功能性高于中心镇的城市形态。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创新。浙江省在全国较早进行小城市培育试点,在推进农民集中式居住、强化素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小城市培育进行了探索创新,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从思想观念、规划布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素集约,加快中心镇转型升级,实现由镇向城的真正跨越。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环境。尽管多年来户籍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等级身份、劳动力资源浪费、人户分离及一人多户等,这根源于我国以“城市中心主义”为发展理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加紧完善户籍立法,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户籍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以推进我国新一轮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内容和科学要求。作为道路与手段的新型城镇化和作为状态与过程的健康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亟须在理论层面对健康城镇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健康城镇化是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的有机协调下的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过程与状态;新型城镇化走向健康城镇化理想状态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九个阶段;健康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四化同步框架下内在稳定机制形成与五大要素的条件驱动。为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以全域一体整合推进发展提质扩容、以产城联动互融促进城市变性换壳、以双创协调同进加快城镇转制综改、以生态文脉同承实现人文宜居梦想。  相似文献   

12.
中小城市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主攻方向,小城镇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平台。在进行简要的文献述评后,提出福建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总体战略,分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中的坐标、定位;根据赴重庆、四川、浙江的实地调研情况,凝练3省(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经验;设计促进福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的思路对策,以期对福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历史经验表明,“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高质量城镇化提出新的要求。从“人的城镇化”出发,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握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及阶段性要求,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建设城市规模体系并改善人口空间分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动态地破除现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粗放城市蔓延、规模体系失调、劣质空间形态、激进土地出让等问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优化空间布局,在规模增长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中国式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群结构,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土地整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新型城镇化涉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牢牢抓住《决定》的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全方位协调推进。总之,西安市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加快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市蔓延,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人的城镇化要求城乡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因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困难,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以确保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中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劳动力的非农化。在理论上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及城镇化同工业化、非农化的关系。作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二元城镇化的构想:即充分利用400多个现有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发展交通和通讯,推进网络型城镇化;利用乡镇工业基础将县城或县域首位镇发展为城市,走据点式发展道路。作者认为:实现二元城镇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以及影响效应,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东、西部地区(江苏和陕西)的农民群体进行入户调查。基于876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东、西部地区农民对新型城镇化内涵以及推进过程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与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对应性。然而,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并没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对农民政策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影响效应中有所表现;与此对应,社会公平在上述正向预测影响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削弱效应。将数据统计结果与实地调研发现相结合,进一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践必须注意到地方性差异,其发展关键在于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而非经济发展单一层面的问题;同时,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要预防和重视基于社会公平所诱发的内隐性社会矛盾的形成与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中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劳动力的非农化。在理论上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及城镇化同工业化、非农化的关系。作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二元城镇化的构想:即充分利用400多个现有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发展交通和通讯,推进网络型城镇化;利用乡镇工业基础将县城或县域首位镇发展为城市,走据点式发展道路。作者认为:实现二元城镇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