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社会救援资源动员是筹集和使用社会救援资源的重要形式。而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体系的构建则对整个社会救援资源动员工作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通过分析社会救援资源动员的特点,明确整个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体系的特征:无预警期、仅关注社会救援资源需求等。提出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体系的构建原则:以社会救援资源需求为唯一牵引,高效、及时反馈资源信息及有效利用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和应急管理系统。据此构建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体系的整体框架,剖析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体系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援资源动员联盟伙伴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平时被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各类社会主体所掌控。动员联盟则是各类主体所组建的特殊虚拟企业。动员联盟的特殊性表现为无准备期、联盟盟主往往多线程、弱经济性以及时效性和高动态性,其组织形式应为星型联邦模式。伙伴选择则是组建动员联盟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救援成效。社会救援资源动员联盟伙伴选择包括正序选择与逆序选择两种方式,每种方式都适合不同的条件,并有不同的步骤且各有其合理算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社会救援资源的供需不确定性以及应急供应链的政府主导性和快速响应性特征, 将协同学理论引入应急供应链管理中, 对应急供应链的协同管理进行理论分析, 从战略层、策略层和技术层分别设计应急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框架;从组织协同、流程协同和信息协同三个角度研究应急供应链的协同机制。认为:应急供应链的协同管理符合社会救援资源主体的自组织特性, 并且能够发挥应急供应链的整体效应, 促进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4.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激增。当存量的应急物资无法满足灾区需求时,需要通过应急生产来筹集物资。基于国民经济动员可以实现危态下资源超常规供给的基本认识,结合应急供应链,研究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理论。通过研究,认为应急物资动员链是为保障应急物资的超常规供给,保障危态下应急物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构建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它具有需求不确定性、供给能力超常规性、系统结构动态性、一定的稳定性、政府主导性、高度协同性、同步性及时间导向性等特点。它由管理链和供应链组成,其中管理链包括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协调主体,供应链包含供应主体。在应急物资动员链运行过程中,其会随着应急物资需求变化、参与主体的任务落实情况的变化以及灾害的演化进行动态性变化,并会通过应急物资动员链中的节点、路径及主体的动态性变化表现出来。根据以上基本理论,形成一套由管理链和供应链协调配合的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3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巨灾。总体而言,汶川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值得总结和分析的是抗震救灾最核心的四个机制:决策指挥机制、生命救援机制、转移安置机制和资源动员机制。抗震救灾中四个机制的运转过程,呈现出高度统一的巨灾共识、以政府为中心严密的社会组织协同和以"体制内"为核心路径动员资源三个应对巨灾的机制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是中国应急救灾体制在无法预设的巨灾情境下自然反应的即兴发挥,另一方面也是面临最紧迫、严重威胁下,社会基本运行机制本能遵循的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系统动力学建模为基础,通过政策试验和优化探索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使得在不同危机状态下采取不同的动员手段和动员准备,满足危机状态下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应急资源政策试验和优化的过程包括:构建动员潜力释放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动员政策规则和政策参数;在仿真平台上进行试验,确定目标值。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系能否保证在不同的危机状态下呈现动员资源超常规供给能力而满足动员需求,取决于应急资源动员准备和应急资源动员手段等应急资源动员政策作用下储备和可转换资源能否顺畅地释放,各种生产要素能否呈现超常规的供给能力。加强应急  相似文献   

7.
以三个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案例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在国家资源输入背景下,当村社作为资源支配的主体时,村级组织如何通过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研究发现,当村级组织可自主支配资源时,利益博弈逻辑会主导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村民动员具有自发性;如果国家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输入了科层制的资源使用程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就会显示出较高的程序正义逻辑,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也具有制度性的特征;与之对比,如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获取与村干部个人能力高度相关,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主要依靠村干部的长官权威,这种动员形式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村社主导的公共品供给可以重建利益博弈的政治空间,为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创造制度性的条件,避免政权的“悬浮”,同时可以激活村庄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威,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动员的情况来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国民经济动员理论, 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是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动员经济资源的主要活动,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且必须落到具体的企业才会有实效;政府以国民经济动员保障的国家安全, 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环境, 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理应承担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动员链资源供给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国民经济动员链的运行机理,有利于理清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内部运行规律,有利于在常态下强化国民经济动员基础,在危状态下实现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借助AnyLogic系统仿真平台,以抗震救灾中的帐篷资源供给规律为实证,通过对国民经济动员链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建模和系统仿真,研究国民经济动员链资源供给的运行机理。研究表明:常态下资源的供给能力取决于该资源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危态下,资源出现超常规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资源呈现出超常规的供给量,超常规的供给量取决于其他用途的资源转变为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源量、超常规的生产能力以及现有的量,而超常规的生产能力取决于超常规的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而生产要素的超常规供给能力和其他用途转变为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源量取决于常态下的动员准备和危态下的动员手段。  相似文献   

10.
信息产业动员机制建设和优化是信息产业动员乃至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基础工作。信息产业动员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平战结合”和“安全性”等新的特点。信息产业动员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包括:由军队主导向军政联合主导转变,动员要素从兵员和物资向信息力和信息资源转变,由行政动员手段向依法动员与经济调控转变,要求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平台。优化信息产业动员机制需要构建军地融合的信息产业动员组织机制,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证的规范运行机制,优化以能力储备为基础的动员准备机制,完善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以社会信息人才为主的人员动员机制,完善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工具的动员手段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与社会救济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救济较多见于自然灾害、危重疾病等突发灾难给部分社会成员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威胁,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救贫济穷措施;社会救助作为政府的责任,是政府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制度,是针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责任对某个社会群体采取的长期性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经济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文章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社会救助的路径进行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12.
社区是社会政策重要的和基本的操作单元。社区层面社会政策资源动员机制薄弱, 是当前中国城市社会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南里社区以成立社区社团 (公共服务协会)的形式,为社区层面社会政策资源的动员提供了适切的中介和平台。通过 对该协会的案例分析,概括和总结其创新之处,试图为中国城市社区社会政策资源动员机制 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汶川地震是对我国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一次直接考验.面对大的自然灾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形成快速、高效、协调的应急机制,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动员,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是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战略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对社会动员进行战略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浪乞讨现象目前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指导理念和实施原则,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完善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络、社会技能与农民创业资源获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获取创业资源是创建新企业的关键任务,但影响农民创业资源获取的关键因素以及农民创建新企业中的网络活动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尚不明晰。以我国农村地区创业农民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农民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规模影响资源获取效果以及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获取,关系强度影响资源获取效率以及物质资源的获取,社会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创业者对创业资源的获取,农民创业者的网络活动投入时间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是正的但是边际递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