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与西方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路径、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本文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中西方信任观的同异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其相同之处:在信任与人的向度上,中西方皆从本体论的高度予以诠释;在信任与社会的向度上,中西方皆将信任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其相异之处:诚信取意不同--作为个人品质的诚信和作为平等主体交往的信用;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心性和契约;诚信的社会机制不同--单方承诺、良心维系和双方契约、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几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并以此作为比较新闻学的框架和基础。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是与比较分不开的。中西交流史上的两个基本事实 :首先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西方人主动迈出了靠近东方的步伐 ;其次 ,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大都只是停留在欣赏、研究和把玩的层面上 ,或仅作为一个认识自身的参照物 ,并不想付诸实行什么。欧洲人没有真正拿走中国的文化 ,实际上 ,中国的思想、文化对西方社会几乎没有产生过黄钟大吕般的社会影响。中西交流的基本事实是 :西方拿走了中国文化的细节 ,而中国拿来了西方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及饮酒文化与文学艺术、时尚等方面的关系,中西酒令对比等,指出中西饮酒文化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酒文化以展现人文内涵为主,酒与诗歌、文学的关系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字酒令,无不体现出这种内涵,而西方饮酒文化包括酒与时尚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出对酒的尊重与欣赏。尽管中西方对饮酒文化的理解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酒文化,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更能彰显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使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欣赏中国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诚信观念比较及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方诚信观的内涵和现实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诚信观念各有特点.中国传统诚信观必须进行现代化转型,既保留其合理内涵,又要注入新的内容,汲取西方契约诚信的法制精神,实现中西方诚信文化的互动整合,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诚信观.  相似文献   

6.
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诚信文化应该上升到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使得市场经济文化必然要以诚信建设为核心,要培养信用观念、建立信用法规、规范信用行为,多管齐下,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目前,对诚信的理解存在两方面的偏颇:第一,把诚信仅仅理解为主观的道德规范,或者仅仅理解为外在的信用制度;第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区分,把诚信局限在个人层面。其实,诚信本质上是一个由内在道德规范和外在信用制度相统一的文化理念;不仅个人需要诚信,国家、社会也需要遵守和维护诚信原则。所以,藉以中西方不同的理论资源和价值观念体系为基点,认为诚信建设必须从道德层面进入制度层面,最终上升到文化层面,由此,才能真正确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诚信观。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大力构建社会诚信的热潮中,传统诚信尤其是儒家的诚信伦理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源。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经先秦时期的基本规范和内涵的确立,奠定了诚信发展的基本路向;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家的诚信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性规范,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元明清时期传统诚信实现了形而上学化和思辨的概括,并在商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进入成熟期。近代百年在西方的船坚炮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诚信逐步走向没落。考察中国传统诚信的历史流变,有利于更加全面透析传统诚信的维系条件和历史镜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批判继承传统诚信思想,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图腾是研究文化奥妙的钥匙。怒目獬豸与蒙眼女神——法律图腾的不同彰显中西刑法文化的明显差异。怒目与蒙眼,表现出中西刑法文化"情感型"与"理性型"思维模式的差异;独角与宝剑,则折射出"集团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模式的中西特色。此外,从图腾当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中西刑法文化其他方面的些许差别。譬如,强壮的神兽与美丽的女神,勾勒了刑法进程中中国男性统治源远流长与西方女性解放运动较早兴起的男女不同地位的社会状况,体现了中国以力量(严酷)为美,西方以宽缓(轻柔)为美的迥异的刑法审美观念,也昭示了中西方分别在伦理支配与宗教影响的环境下各具特色的刑法发展路径等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的诚信环境和公民诚信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道德现象,无论中西方都把诚信作为道德中最生根的基础规范加以重视,如何构建现代新的诚信体系,需要我们对中西诚信思想历史进行考察比较,批判地继承中西方传统的诚信思想,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的诚信观念。  相似文献   

11.
我们有理由断言"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但是,批评中国人缺乏"诚信"却是百余年间时常听闻的来自"外部"的声音,"诚信"的缺失已经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弊端。在国学的理论层面上重视"诚信"的价值,是诸多学派共同遵守的伦理方向,而在国学的政治实践层面上,既有对"诚信"的尊崇和履行,也有对"诚信"的背叛与践踏。只有认真地反思这样的"背反"现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分析才可能是全面的。在国学的思辨语境中,对"诚信"的辩证表述给出符合其本意的诠释,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征信立法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征信体系建设,立法必须先行。研究征信立法,首先需要研究征信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基本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的征信法律制度,又切实考虑我国征信业发展现状和法律文化传统,以科学架构我国征信法律规范体系。我国征信立法的基本框架既应当包括征信法律,也应当包括征信法规、规章;既要有征信基本法,也要有征信专门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成人成才,成才必先成人,成人之基乃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他们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完成。本文从诚信本身的内涵、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现实舞台以及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四个方面阐述诚信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之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的优良道德资源,对于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现代诚信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促进良好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诚信传统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由于某些原因,在社会及高校中却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为此,应采取必要对策,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诚信的缺失,给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带来了诸多不利。高校应担负起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的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转型、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企业经营经验不足以及整个社会对企业不诚信的漠视容忍等原因所致。企业诚信的缺失,给我国造成了极大损失,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社会、国家和大众带来严重危害。中国要走出企业失信的泥沼,改变目前的局面,必须加强企业失信防范,强化失信的事前预防,提高企业失信成本,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企业诚信才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立在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18.
诚信缺失行为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本文从诚信的内涵、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诚信机制的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道德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根据双方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被划分为伦理型文化和功利型文化的区别;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区别;和谐性文化和抗争性文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