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假设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教育研究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向度:一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体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和谐互促的特定价值追求;二是寻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关联的中介关系把握;三是通过借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之"石"攻教育研究之"玉"以深化与拓展教育研究问题域的多维视角探讨;四是为提升人类改变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能力的教育实践改善.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套培育教师的制度,都不能背离“提升教师素质”的基本原理。高素质的教师来自专业的培育和自我的训练。优质良教师除了要有清楚的自我认定,尚需具备3K实质条件,即专门学识、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兼具。在知识经济与社会多元化的潮流冲击下,今日教师面临着多重挑战与难题,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之良莠、新旧系于教师能否通过精心设计的创意教学(言教)或潜移默化的创意行为(身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掘、培育学生之创造思考能力。创意教师是教育革新之灵魂人物,而创意教师师资培育则为创造力教育之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三点:(1)哲学教育为教育之本;(2)美育使人入于高尚纯洁之域;(3)教育之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他认为教育不应当仅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强调哲学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提倡美育。他从思想自由的角度出发,反对在教育上独尊儒术,倡导引进西方哲学。凡此,都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即使在9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新型数字生命政治。基于生命活动的数据化和数字生命场域之数字平台的建立,数字生命政治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的实践面向:一是数字劳动面向,受众注意力和在线意识的抽象;二是数字行为面向,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数据化;三是数字生活面向,智能化凝视与精准化预测;四是数字云帝国面向,数字殖民的全球化。当前,数字生命政治实践的消极性逐步显现,对此需要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积极的数字生命政治实践,通过厘清数字生命政治何以导致自由时空消融、数字行动脆弱性、新型数字鸿沟加剧、数字霸权建立以及主体性遮蔽,探究并改善数字生命政治范式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所呈现的群体-社会性、个体-生物性和超体-数据性的生命特征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动表现。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生命性回归是实现"互联网+教育"中生命与生命相遇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教育"样态下,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是师生关系由共在时空走向差异时空、专业知识由预设生成走向自主定制、学习方式由拟自由选择转向真自由选择、教师由个性缺失走向职业缺失的现实之需。基于"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特征和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的现实之需,构建"互联网+教育"样态下的教师生命性专业成长体系,这是实现教师个体生命性发展与群体性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是一门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学习教育学须得讲究法门路径:在宗旨意识上树立以人为中心,通过文化积累、传承与创新来提升人性境界,在不断认识和彰显人类特性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之本质;在知识基础上形成多元跨学科视界,促使社会成员以认识宇宙天地系统和融入社会生活为方式,体验、诠释和发挥教育之目的作用,凸显教育关涉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发展之理论与实践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交往自觉,追寻生命主体个性激活,引领教育共同体相互间的生命启蒙和智慧生长。  相似文献   

9.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家盖茨尔斯(Gztels.J.W)在《社会心理学手册》第二版中发表了《教育社会心理学》一文,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广泛震动。尔后的1970年,由伯克曼(A.E.Bockman)等人撰写的三本同名著作《教育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拉开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帷幕。近年来,A·班尼和L·V·约翰逊(1975)以及H.C.林格仑(1976,1980)的研究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纵深。我国心理学家(如章志先,黄希庭,张世富)等人的研究则是近七、八年的事情,他们的研究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吸引问题(黄希庭,1983),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  相似文献   

10.
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养课程、教职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3部分。以首尔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系的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分析3部分课程的具体形态,并将其与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对比。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教职课程比例偏低;第二,实践课程较为薄弱;第三,模块选择制凸显灵活性。在分析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利与弊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1)整合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卓越教师培养;(2)适当提高职业课程所占比例,夯实师范生职业素养;(3)目标指向更加明确,以更好地体现国家政策要求;(4)进一步优化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丰富教育实习形式,让师范生得以在实践中稳步成长。  相似文献   

11.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作用。为正确引导学生重视公共卫生事件并珍惜生命,教师应完善自身核心素养体系,树立以人为本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关怀品质是生命教育的精神要旨、家国情怀是生命教育的思想升华等价值取向,习得生命教育的知识理念,培养生命教育担当意识,训练生命教育技能,切实提高知识敬畏素养、科学探究素养、教学信息素养、健康生活素养和劳动实践素养等生命教育所需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理释义及其调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理看,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故应对之加以调谐,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互动。而教育和社会的主体是人,两者互动的中介也是人,两者的互动域是人的生活世界,两者发展的最终目标都在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生活教育模式可以作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调谐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根本反映了大学生之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茫。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存在无视生命自杀伤人、轻视生命伤害身体以及忽视生命虚度时光等不良行为与现象,究其根源主要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内部成因上看,主要为大学生生命观有失偏颇,人生观不够成熟,心理承受力脆弱等;从外部成因来看,主要为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的不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现实的过大压力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国教师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已由机构保证转向制度管理。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确保教育质量,我国台湾地区实行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排除不具备教师资格者,形成"社会藩篱",使教师的专业性被社会所信任。研究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社会藩篱"论(建立社会信任)为依据,探究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知,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师数量的扩张和紧缩有关,并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以师范生学习成效为核心,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考核师范生真实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生命教育的价值是指生命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生命教育到底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可能?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帮助人们实现生命与自然、与自我、与社会、与超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重塑生命与自然之真,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向往生命与超自然之圣,从而达到真、善、美、圣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生命教育逐渐为社会所关注,除了社会转型、家庭关系、学习压力以及个人心理等因素外,还存在着生命教育被边缘化、非职业化等现实问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惯习"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与解决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学术(经、子、史)皆源于上古圣人之德性仁心:燧人氏(熟食)、有巢氏(住屋)、伏羲氏(识天文/养家畜)、神农氏(种田)、仓颊(遣字)、黄帝(纺衣);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治人治世,心性禅让;封侯建国,创设礼乐;礼崩乐坏,凝聚仁心)。此是几千年的亘古历史文化累积,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心文化”。上古圣人系列之善性,亦即族群的大生命精神,褐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开端。中国久处农业社会,“天时一地利一人和”对农业庄稼的生命(收成)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也决定了农者的生命价值,乃至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生存状况。此日“天人一体”的生命本义。这种“天人一体”性的大生命,唯农业社会所特有,至今未变。“心文化”的德性总’源头,化生于“天人一体”性的大生命中(天地之大德日生),此即合内外,一天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壮丽开端,其下的一切学术布局皆贯通于“德性仁心一天人一体”二重性之大生命气象,这是一个教化系统。此与西方之向外遂物之“脑文化”鲍异,与其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学术、知识结构亦鲍异。研究西方学术之突破口与引线,是其数理观念;研究中国学术之突破口与引线,是那“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由诗返志,日诗教。故孔夫子日:“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思无邪”。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全面地阐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儿童”作为具有独特行为方式的参与者,“经验”作为一种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探究性力量,以及“民主”与“共同体”作为普遍的社会条件与组织形式,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彼此内在互相作用的有机整合,一种生命之成长的基本结构。在这个深广的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的实现主要并不得自于对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维护或改善;就其根源上讲,它来自于杜威对“民主社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于,如何在一种充分开展的“社会探究”活动中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参与性的特质,而这同时也体现了杜威对于“经验”作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造就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体现人之具体成长方式的信念。也就是说,问题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最为基本意义上的“教育”的开展而使儿童实现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本文力图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的再解读以期寻求“儿童的政治生活参与何以可能”的科学和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