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颈"语义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及其发展,"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频繁;"颈"、"项"和"脰"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颈"开始替代"领"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元明清时期,在北方方言中"脖子"逐渐取代"颈"来表示颈部,而在南方方言还一直使用"颈",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3.
"冷类语义场"指含有[+温度低]语义特征的语义场。汉语史上"冷类语义场"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上古"寒"是主导词,到了西汉,新词"冷"进入语义场,东汉至隋,与"寒"展开竞争,至迟到了明代,取代"寒"成了主导词。笔者分东汉前、东汉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汉语史上"冷类语义场"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也谈"搞"     
“搞”出自西南官话,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等角度对“搞”的使用情况作一个较为 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汉语“拦截”概念场主导词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次变化:西汉兴起的“遮”至南北朝时取代了先秦概念场内的主导词“遏”、“邀”;至唐五代,“拦”又与“遮”展开竞争,并在宋代和“截”一起击败“遮”,重新划分了概念场主导词的格局;元明时期,新兴的“挡”发生了突变,在概念场内与“拦”、“截”形成鼎立之势。不同历史阶段主导词的义域、句法组合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新、旧质要素的更迭,概念场主导词的更替往往是汉语词义系统与词汇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英汉对等翻译语料分析英汉语中“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程度,发现英汉“走”类动词词化模式都为“走 方式/原因”,英语“走”类动词数量较多,包容的语义丰富,词化程度高,一些表示特殊步态的语义,英语用综合式表达,汉语没有相应的词,用分析式表达。“走”类动词的基本范畴:“walk”和“走”,使用频率都很高,汉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男”语义场内“男性”词族各词:a21pa55“父亲”、?a21ko21“男子”,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缘关系来看,土家语“男”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9.
表被动的“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等地区。西南官话为主要分布地区。“着”还没有完全虚化为表被动的功能词。它还承戢着动词、助词等功能。此外,“着”与其它标记词共存互补,语叉上的分工是它们共存的主要原因。对被动标记词“着”的选择受到了结构、语义和表达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是……的”句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结构中“的”的词性、句法及语义特点 ,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分析考察了“是……的”句①的句法、语义特征 ,指出了当代汉语口语中 ,“的”移到宾语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2.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岱山方言中有特殊的异读现象,举最常用的“里”“头”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根据“里”“头”的变音规律看,有的与其词序位有关,有的与其语素义有关,且初步判定其个别变音接近闽语音。岱山方言中的这种含有闽语元素的异读现象,在舟山群岛与周围吴语中罕见。推测其来源,应与明清时期我国海禁与展复史以及岱山岛移民来源地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资料和作者自注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宋诗》中的“横枝”、“浇山”、“泥滑滑”、“寿发”、“眼食”这几条文化词语进行例释,可知它们或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包括失收某词和某词的某一义项),如“浇山”、“泥活活”、“眼食”诸条;或可修补《汉语大词典》释义,如“横枝”、“泥滑滑”条;或可将《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前,如“泥滑滑”、“寿发”条。对这些文化词语进行整理释义,既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也有利于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对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8.
“出恭”词义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出恭入敬”说。此说认为“出恭”源于明代国予监或科举考试的“出恭入敬”牌,事实上,“出恭”早见于元代,而元代科举考试并不曾设置“出恭入敬”牌,可见此说不能成立。本文认为“出恭”即“出肛”,其理据就是把肛门中的东西排出来。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产生了一批具有元明时期个性特征的词语外,在汉语常用词方面,成批地出现了在历时更替过程中具有主导词地位的词。《训世评话》文白对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明初常用词新旧质素的兴替概貌。选取其中九组词,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对比,进一步揭示每组词的兴替变化及其在元明的主导词地位。  相似文献   

20.
“被‘的’化”是指结构助词“地”“得”在使用中被“的”挤占和替代的现象。我们随机选取《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各一期,量化统计了“地”“得”“被‘的’化”的表现,探讨了原因,主张高校“现代汉语”课应强化结构助词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