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是“又好又快”。世前,中国更多的是使用“快”字当头的“又快又好”的说法。现在,将“好”字放到了“快”字前,充分表明了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注重的是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新方针。如何实现“又好又快”?中央又具体提出了“三个协调”,即: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有其实证依据,并有警示作用,应从发展风险预警的意义上来把握这一概念。一些国家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社会发展滞后,而这又与收入分配不公密切相关。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重要战略是构建完善合理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其重点之一是改善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分配和生存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秩序源自于制度性安排,取决于自由经济逻辑与平衡发展的政治逻辑的选择。双边贸易到多边贸易是市场逻辑与资本便利化需要,并受行政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规制工具化左右。从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分析行政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规制工具化,从国家类型层面探讨单边主义到双边贸易体制,再到多边贸易规则的演进,可以发现特朗普主义者发展经济的逻辑。特朗普以实用主义态度过度地选择规制工具化策略,本质上意在搅局世界经济秩序,违背国际贸易深层逻辑。因此,中国须把握世界经济局势,发挥大国优势与韧性,正确应战,避免陷入"特朗普陷阱"。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调控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知识化的转型期,以追求量为目的的单纯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转向有发展的增长。这就需要经济从宏观体系、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实现转型,即建立宏观自主的经济体系,微观产业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微观企业实现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将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他现实问题(如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等)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教育部在“马工程”教材全面修订之后启动编写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变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科学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中国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等方面,系统提炼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标识性的区域经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更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区域经济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中国借助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动力,快速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使起点极低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成绩斐然,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痼疾尚未破题、仍难破题。“新常态”下,中国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彻底斩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死结,迫切需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方能再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延续农民收入“增长奇迹”,最终走向城乡协调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从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为“双重转型”下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与工业化的结构转型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同时还深受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结构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渐进式的经济体制转型路径对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当前,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构建了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指向的逻辑链路,为中国经济发展描绘了一幅高清全息图.透彻领悟这一思想体系的学理逻辑,既有利于开创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从三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其一,在下沉到经济层面后上升, 其二,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其三,由“用”及“体”,最终触动传统文化的内核。“以人为本”融 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认识上实现了两次社会转型的叠加,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赶超之路。 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引领和推动21世纪中国的发展。 总之,以“以人为本”指引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实践“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两种视角下的二元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率和空间差异的视角来考察“二元经济”的内涵,旨在对“二元经济”这一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的经济特征进行学术层面的梳理。同时,这种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的“二元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实审度:鄂尔多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冲突日渐严重,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在操作层面步履维艰,经济落后是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利益驱动导致协调发展失衡;在社会层面上,环境不公正导致协调发展的平台难以建立;制度匮乏失却了协调发展的保障。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双赢”是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针对鄂尔多斯的目前状况,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心是“发展”,是积极主动发展而非消极被动顺应。  相似文献   

13.
梁晓苏 《金陵瞭望》2011,(30):78-7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在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地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助推器”——园区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正扮演着“领头羊”、“排头兵”的角色.开发区的领导与机关干部和职工正围绕这一主题发展任务,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全力以赴求突破、促转型,推动园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 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经济周期过渡不稳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已经严重束缚了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适合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疆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和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同时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的区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多重经济结构转换的协调推进是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多重经济结构转换良性互动机制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是多重经济结构转换协调推进的“瓶颈”。增强南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建立“参与一分享发展”机制是促进新疆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多重经济结构转化,协调推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关于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它与我国以往经济成长理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特别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如何,以及怎么实现的问题,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我国经济成长理念入手,梳理由“单一”到“包容”经济理念转变的逻辑,重点阐述中国经济发展范式的提升与超越,论述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最后分析得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娄底在低碳经济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娄底应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整合优化现有的工业生产资源、增加企业技改投入、探索娄底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始终与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主权国家对资本权力统治逻辑的运用,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外围”模式的维续,在当代世界已面临危机与困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目标、制度框架、发展模式三方面变革资本全球治理模式,实现对旧的治理体系的超越:以共享为核心目标引导经济全球化转型,以公共价值引领全球市场,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利益嵌入和市场对接等机制切实倡导经济发展中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