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不仅开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而且在丰富和深化意识形态合理内涵的同时,在新的基础上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维度。推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内涵,突破仅仅聚焦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维度的做法,同时凭借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加深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先进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这一复杂问题研究的系统化。加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有利于科学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及功能,为有效地批判虚假意识形态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认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同时,加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探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个思想革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经济学、哲学等理论体系和大众意识的批判 ,形成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基本方法。第一 ,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 ,并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认为 ,意识形态的批判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的批判 ,批判的目的在于从实践的维度揭示意识形态维护现存社会的实质 ,揭示意识形态维护的现存世界所存在的真实矛盾 ,并通过实践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所以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当然 ,马…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宗教"和"思辨哲学"作为靶子进行揭露和批判,虽然通篇没有出现"意识形态"术语,但是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基本原理:颠倒的世界产生颠倒的世界意识,对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理论解放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这些基于形成根源、克服途径、功能作用所揭示出来的意识形态基本原理,表明早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概念就已经达到了"原则高度",否定性的概念内涵呼之欲出,其所欠缺的一是正式命名,二是来自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证和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观点与批判精神的内在统一。实践观点的要旨就是:立足现实,改变世界,关怀人生;批判精神的要旨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理论,批判自我;二者的统一就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批判的功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以马克思这一哲学观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不仅完成了本人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内恩斯特·布洛赫从其希望哲学出发,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扩展到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之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意识形态主要理解为与科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立的"虚假的观念体系"。而在布洛赫看来,意识形态是有着两张面孔的"雅努斯":一方面,它包含着因人为的操控和支配而被赋予的神秘性和失真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能被用于社会批判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乌托邦剩余",所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仅仅意味着解蔽与祛魅,它同时也意味着显露与发现,因而恢复并发掘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内涵,就成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开启的哲学任务,已经超越了近代哲学解释世界的维度,体现出了改变世界的旨趣。在当代,如何在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相互辅佐形成的生活幻象背景下,克服近代哲学拘泥于意识内在性原则的虚妄,诠释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思想,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感性活动原则出发,把哲学致力于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宗旨提升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高度上来理解,理应成为马克思哲学当代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实际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与批判人类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的问题作为理论思维的核心,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思考方式,建立起以实践为特征和内容的思维方式;形成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现  相似文献   

11.
就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承诺来说 ,始终关注着人的存在意义。但与以往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哲学不同 ,马克思社会批判哲学的道义性是付诸“改变世界”功用性价值诉求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本文试就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俞吾金先生《意识形态论》的启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马克思在早期通过对宗教拜物教、费尔巴啥的类本质拜物教和黑格尔的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揭开了笼罩在历史现实之上的虚幻面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从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通过对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为现代性诊断和批判理论,因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内容得以真正的展开.马克思逝世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一度被曲解为庸俗进化论或实证社会学,意识形态问题也随之边缘化.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批判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恢复了意识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制度拜物教、生产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界多年来争论不休,现在仍在继续争论的问题.许多人在批判文艺非意识形态性的观点时,通常援引的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包括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论述文艺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但确立了从副本向原本深化的批判道路,探讨了意识形态生成转化的基本问题,明确了用历史说明迷信的哲学原则,揭示了颠倒世界决定颠倒世界意识的生成逻辑,揭穿了政治解放既没有也不力求消除实际宗教笃诚的支配实质,阐释了理论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转化规律。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正式出场准备了核心问题与理论开端,策动了通向“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者把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维度。对此,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保罗·柏克特依据马克思的文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马克思思想进行生态学阐释,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生态内涵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亲生态性,拓宽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路径,诠释了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克思。但是,柏克特过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忽视了原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社会关系维度。尽管如此,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构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彰显着着实然、或然与应然的三重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实然维度展示的是从实践得出感性认识,再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应然维度表明的是用真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改造世界"的过程,而介于其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当中,还存在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疏离与结合的或然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三重维度蕴涵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创新路径:认识和实践相结合,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理论 ,它以最终“跳出意识形态”为指向。马克思的文学批评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实质是力图将文学作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宣扬无产阶级意识 ,以激发革命 ,彻底“跳出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使命由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这一革命性变革为我们理解和判定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实践唯物主义,囿于实践本体论的思维,固守着实践诠释的立场,复归了解释世界的旧辙;历史唯物主义,以其历史性思维透视着人及其实践和世界,以其历史批判的思维特质演历着改变世界的理论使命.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与本性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方可使其改变世界的使命得以昭示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