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现代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就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而言,它是人性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失衡,表现为对理性的过分崇拜。后现代批判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走向非理性,其结果不但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相反却使现代性的感觉主义发展到极致。后现代与现代性最终殊途同归,归于人类感官享受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两种维度.科学文化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人文文化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文章以两种文化的差异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倡导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文明诉求,然而,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扩张导致价值理性缺失,进而出现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表征的自然生态问题、以人与社会关系为表征的物的异化问题以及以人与自身关系为表征的价值关怀问题,阻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价值自觉能够规约现代性,保证现代性走向正确的道路,发挥更大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性危机”,即德性传统失落所造成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企图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提供了一种自然—人类—社会有机复合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也是对传统朴素的生态哲学尤其是中华传统道学的辩证回归。与后现代生态哲学相结合的中华道学智慧,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指明了以生态哲学之“理”主导下的“后现代理治社会”的文明转型的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悖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当作一切价值的尺度,催生了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信念,过度偏重人的利益和欲求,忽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使现代化成了主体征服自然、人类宰制世界的强制过程,导致了“人道主义的僭妄”.工具理性主义对人性的片面设定,导致了人性的单一化与功利化,造成人的价值理性的遮蔽与生活意义的失落.这就需要对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展开深入批判,以确立起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占据核心地位。契约论、自由主义、科学精神等许多形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都是凭借理性的支撑而树立。理性概念自身也经历了由神的恩赐、人的本性、自然理性向启蒙理性的内涵发展与演变,并因此导致西方近现代社会进程的独特特征。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都受到理性世界观的主导影响,从中亦可获知当前现代性反思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10.
在纽曼大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牛津运动、宗教观念和反自由主义三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因素.这三个因素成为纽曼大学思想的宗教根源,帮助塑造了他对大学目的、性质和范围以及知识观、自由教育观、理性观的论述,并铸就了纽曼大学思想的古典保守特性.这种强调信仰、道德等精神性事物的宗教根源使得纽曼的大学思想具有更为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更为重要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道德立足于宗教信仰基础之上,但自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性对传统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信仰在理性知识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被消解,代之以理性。然而,理性并不能填补现代社会的信仰真空,这导致现代社会不仅面临严重的"存在"危机,而且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为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超越现代和激进后现代的眼光,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入手,重立信仰价值,表现出宗教反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德的宗教信仰基础回归。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教育实践水平有限和目标单一带来的新问题。只有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并成为其精神支柱,科学地进行教育目标和内容设定,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以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为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后现代教育思维具有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等特征.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不可能无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我们既要发展现代性又要反思现代性,因此,必须超越后现代思维,把其思想中合理性的方面融入到我们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力求从“现代性”文化的批判的视角,揭示现代信仰危机的认识根源和经济文化根源,进而辨释知识信念与价值信仰、现实与理想、宗教与信仰本身的内在关联,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缺失和精神衰弱现象,以期给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内在精神紧张和信仰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透视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不是停留在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层面上探讨现代性问题,相反认为,理性原则从属、依附于利益原则.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奴役是导致"现代性悖论"的最深刻的根源.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解决现代性的根本矛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现实矛盾分析中层层展开,表现出了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双重视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判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包含了某种双重性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这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相似文献   

17.
绝对性是卡夫卡现代性体验和文本实践的方式,它为我们重新发现卡夫卡文本的肯定性力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阐释视角。绝对性的维度决定着卡夫卡的生活实践,并大于其书写实践的全部;它不仅照亮了卡夫卡书写的隐秘起源,也见证了其犹太性的内部变异。绝对性解释了卡夫卡作品中世俗性悖论产生的原因,从而将卡夫卡的解读从流行的文化政治阐释中脱离开来。卡夫卡文本中的绝对性维度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批判现代性。在表面的荒诞性中呈现出背后深层的肯定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西方由于各自文明形态和文明进程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两种根本的区别:一是在审美独立性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二是在审美对待现代文明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梁宗岱相关的阐述上可以发现,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与审美的相互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梁宗岱所谓的"艺术之真"既有文学性方面的美,又有科学认知方面的真;其二,艺术思维在培养科学的认知主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系到科学与艺术发展的现状,梁宗岱不无忧虑地担心"两种文化"的分裂,这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理性现代性与感性现代性的内部张力。其"两种文化"的论述,虽早于英国人斯诺关于"两种文化"危机的断言,在国内学界却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