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经济建设,从唯物论、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这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哲学必须在经济实践中取得和扩大话语权,才能有为有位。经济哲学是哲学争取与扩大话语权的学术平台。中国经济哲学界近十年放眼世界现代化全局,立足中国经济建设实际,通过货币哲学、资本哲学、财富哲学的研究,取得了把握经济实践架构整体性突破的成绩。货币哲学是把握经济实践架构的逻辑起点;资本哲学揭示了现代化的直接动力机制;财富哲学平台彰显着现代化经济的全景图像。  相似文献   

3.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曹书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无产阶级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和掌握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哲学、...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只有以其中的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为两个"理论硬核",才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中所蕴含着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逻辑主线,从学术实践上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及探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实现现代性嬗变的路径.在当代中国,贯彻"资本理论的现代性",首要的是将这些逻辑的关节点的理论内容转化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理念,从而倡导尊重劳动、创造价值、发展积累与促进资本合法运动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体化,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离不开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得到检验的。反之,它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起到巨大  相似文献   

9.
哲学史上有两类哲学和两种哲学家。邓小平哲学属于“应用哲学” ,邓小平是“照辩证法办事”的楷模 ,谌称应用哲学家、实践哲学家。邓小平哲学与毛泽东哲学是同属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理论观点 ;更重要、更新颖的是在应用哲学方面创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哲学”。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 ,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 ,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与变革中的巨大历史作用。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建设小康社会 ,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关心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和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导致学界许多学者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确定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有无,区别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异同,探寻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它提供了批判"历史终结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资本论>是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中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解放的大思路.当代应当继承与发扬这种学风.<资本论>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学说,要求结合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资本的历史作用.它不仅典型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破解这一历史难题需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的范畴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方法论原则是把每一个经济范畴放在与其他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中进行研究。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这个科学方法论对于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正确考察现实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收益是否具有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虽然指出了资本收益的客观存在,但没有揭示出资本收益的真正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生产力发展推动作用的论述为理解资本收益合理性提供了思路。资本收益来源于劳动创造和各种成本的节约,而最终获得则是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所有权制度安排的。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保全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企业成长的主要力量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中心观由此形成 ,动摇了传统的“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也对传统的以非人力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保全理论提出了挑战。分析了人力资本保全理论产生的基础 ,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价值补偿和收益问题作了探讨 ,并提出了人力资本保全应是一个整体保全和动态保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以“总结提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为中心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论提炼,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面临三大经济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分析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三是如何科学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与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需要在系统分析上述三大理论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三大理论分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计量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涉及微观经济活动的现实问题。在资本计量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由于对资本概念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计量方法。这些方法有些在理论上存在逻辑问题,有些与现实经济生活相差较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概念的理解既解决了资本计量的理论问题,又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实践需要,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实质,对经济生活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不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 ,而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 ,不能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的论述论证社会主义存在资本的必然性。公有资本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借用或利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反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经典资本市场理论的实证检验、争论与非线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下同)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系统,它受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与支配。而以EMH为基础的经典资本市场理论,大都是在线性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有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这些理论与现实有许多不符合之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突破线性框架,应用非线性研究中的分性与混沌理论来对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指导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找到环境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学者们将关注点投向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实践指向性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现实经验的总结,阐述了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环境哲学的实践指向性特点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分析比较中,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社会体现了环境哲学的现实属性和实践诉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社会化的媒介以及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是环境哲学实践性转变的核心步骤,因此,每位公民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应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