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等未能充分考虑交通弱势人群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其社会排斥问题。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基本出行、教育和就业、消费娱乐、社会心理几个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则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在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弱势群体出行的交通成本,建立城市交通中社会排斥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社会排斥的形式表现为经济排斥、同群排斥和心理排斥。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状况,国家资助政策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合的有力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排斥”是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我国 ,社会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社会排斥。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关系的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这些社会排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状态。因此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针对弱势群体的反社会排斥最重要的是正确有效的社会政策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使弱势群体真正摆脱社会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住房公积金运行中的社会排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了当前城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缴存政策、覆盖范围、存贷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排斥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今后完善城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应以扩充大非公有制组织缴存面、降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门槛、拓展公积金使用范围、加大对弱势群体政策保障力度等作为重点与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弱势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残疾人长期处于就业市场的边缘,笔者认为主要是社会排斥造成的,正是在制度排斥、观念排斥、教育排斥等多重社会排斥的叠加作用下,构建了残疾人恶劣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及帮扶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进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生理上的困境,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提出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的具体帮扶途径:准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完善帮扶的思想引导体系;积极落实助、贷措施和开发社会资助渠道,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家庭的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出生在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生活、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而产生了自卑封闭、极度敏感和价值观有偏差等负面人格特征,造成这些负面人格特征的原因有弱势群体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与学校配合等,最后本文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家庭的研究生负面人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在经济状况、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的学生群体。常见类型包括经济弱势群体、学业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三种。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和家庭两个因素。帮扶建议首先是使经济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通过新生心理问题排查、与家长沟通、活动开展使心理弱势群体重塑阳光心态,最后还主要靠激发大学弱势群体自我转化潜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总水平与心理韧性总体情况显著低于大学生非弱势群体。针对492名自认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学生社会支持分析发现,这一群体在专业、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韧性分析中发现,则存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能够很好预测职业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人际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和自制能力较弱。帮助和改善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强调主体意识的培养,实现弱势群体学生的自我转化,多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资源配置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从经济学视角看,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价值导向发生着转变,由此引起的市场化倾向,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市场化背景下,教育主体产生利益冲动,对利益的追逐会对弱势群体形成资源排斥;监管缺位容易产生教育权力失范,造成资源配置的失序和不公;在资源排斥和权利失范的共同作用下,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了分层现象,进而导致社会分层和阶层固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CHFS 2017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情况显著负向影响农村家庭金融排斥,对支付储蓄排斥、信贷排斥和商业保险排斥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支付储蓄排斥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对信贷排斥的抑制作用次之,对商业保险排斥的抑制作用最小;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区域差异,互联网使用情况对户主为老年和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互动和信息关注在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互联网使用率、拓展线上线下社会互动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信息关注度等,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独立学院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建构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在探讨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成因及其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主要是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西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当前正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面临着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弱势群体问题。通过对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梳理和捡视,并努力使其去西方化,实现本土化,可以为审视当下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许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与社会排斥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作为弱势群体,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在医疗保障方面遭受到了制度性的社会排斥,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保障与支持,这使他们面临着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必须积极弥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漏,建构医疗救助制度,以便有效地消除制度性社会排斥,解决贫困家庭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7.
“预控生“的偏差行为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某中学"预控生"的深入访谈,发现"预控生"偏差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同辈的吸引大于学校、家庭等对他们的吸引,他们对以学校家庭为代表的主流教育和控制方式产生较强烈的排斥,这种排斥将导致偏差行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建议在"预控生"的教育和矫正体系中植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能,并提出"参与性个案管理模式"在"预控生"教育和矫正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提高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不但是构建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分析、揭示当前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有关问题,提出从维护社会公平、消除社会排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拓展沟通渠道等四个方面解决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我国高校出现了新型的弱势群体.这些新弱势群体类型有:富贵弱势型、学习上进弱势型、校园亚文化弱势型等.高校新型弱势群体的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思考,要因型施教,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链,三方齐抓共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通常被理解为某些社会群体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作为当前农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遭受的社会排斥是多重的。强化政府责任、提高被排斥者自身素质、建设农村和谐社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