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2.
"小石头,你不是气球吹得好吗?看咱俩谁吹得好,比比看怎样?不过有个规矩,不能用嘴吹,用鼻子吹也不行。"民浩又想出了新花样。到底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3.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相似文献   

4.
三接头     
老北京有句话:"没有鞋,矮半截."还有一句话:"是爷不是爷,看穿什么鞋."由此可知老北京人穿鞋是非常讲究的. 当年,什么人穿什么鞋是有规矩的.比如政府官员,出门必须要穿官靴;练武术的"武把子",平时要穿 鞋;老字号买卖家的掌柜和伙计,出门要穿千层底的布鞋,等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关照下的理性官僚制在"后现代"的重新审视之下捉襟见肘."后现代"破除了对"现代性"的迷恋和依赖.祛除"理性"之魅同时意味着官僚制的理性基石轰然倒塌.理性官僚制肇始于对专制的反动,却又深陷反民主的"泥潭",是现代性之祸,还是官僚制自身逻辑使然?抑或两者皆有?探究其中原由,以期对官僚制提供某种解救之道.对官僚制的修修补补并不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但是完全抛弃官僚制在现代社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或许可以选择走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6.
"方"与风释     
卜辞中记载:"东方曰析,风曰(礨);南方曰荚,风曰(屼)……"为什么把方向与风联在一起?人们没有考虑,这正是"方"源于"风"的可靠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神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相似文献   

7.
关于四川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走出去"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一样,是关系我国发展大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走出去"一般指企业向海外投资.对一个省来讲,"走出去"的发展程度并不直接就同这个省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关联,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在产业上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四川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8.
"超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影响."减负"的前提是数量"减负","减负"的长久之计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走质量减负之路.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 "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0.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为"牝牡相诱",一说为"走逸".从三方面论述认为,此二说均不可靠,"风"当训为"如风奔之速","风马牛不相及"即"如风奔之马(牛),(人们)难以追及",以取喻彼此之间有距离而互不相干.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所讨论形象思维的文章中,阐述比兴与形象思维关系者甚多,而对赋的艺术特点却缺少应有的重视;有的文章甚至有意无意地把赋排斥于形象思维之外,应该说这是片面的.赋、比、兴是从《诗经》开始就大量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最初与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在《周礼·春官》及《诗大序》中排列的次序是:风、赋、比、兴、雅、颂.这个顺序是否有特别的意义,已很难详察,但古人并无重比兴而轻赋的意思,大约是不成问题的.什么是赋?郑玄《周礼·春官》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孔颖达疏《诗大序》,则云:"诗文直陈其事,不譬者,皆赋辞也."宋代李仲蒙论赋比兴注意诗的抒情特征,故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说有异同,大旨相近.凡"直书其事"(朱熹语),不借物发端,求诸比喻者皆是赋.它表现形象,是直接的刻划、描绘与叙述.  相似文献   

12.
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说是汉代学者创立的关于汉字结构的系统理论.它比较切合秦汉小篆的结构类型,但不能囊括各个历史时期所有的汉字结构类型.为此,笔者建议在"六书"说的框架之上,建立一个层级更高的汉字结构之新框架.这个新框架便是"二书"说."二书"说以字形结构中是否含有声符(或"表声成分")作为分类标准,把汉字分成"无声符字"和"有声符字"两大类型."无声符字"使用意符."有声符字"或单用声符,如假借字等;或兼用意符和声符,如形声字等."二书"说既契合最早的汉字体系如商代甲骨文的结构类型,也适合秦汉小篆及其后世各个历史时期的字形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术期刊“困境与出路”讨论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术期刊所谓"困境"与"出路"问题的提出,是对学术期刊定位不清所产生的一种迷茫和过度担忧,同时也是学术界"浮躁风"的自然流露.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能盲目压缩;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不宜走"专业化"的路子,要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不等于学术及其载体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真正的学术性期刊不宜走"以刊养刊"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花大篇幅论述“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提出“五个必须”的重点要求. 什么是“政治规矩”?规矩是刚性和软性的合集,既包括党章、党纪、国法这样的硬性约束,也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软性的未成文的内容.习近平此次重申“规矩”,有何深意? “讲规矩”是搞好团结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5.
不能还空碗 早先,北京人多住大杂院.老北京人古道热肠,充满人情味儿,街坊四邻,尤其是一个院的邻居之间,"走"(相处)得像一家人. 那当儿,谁家来了亲戚,带来点儿土特产,总觉得是稀罕物,短不了都要让院里的邻居们尝个鲜儿.有时,谁家做了点自己拿手的时令吃食,也会让邻居们尝一尝. 邻居给您送吃食,要用盘子碗儿.当然,这盘子碗儿,您要还给人家.按北京的老规矩,不能还空盘子空碗儿,您在还的时候,一定要在盘子碗儿里放点吃食.  相似文献   

16.
"对文"是修辞表达、词义训诂中的一个常见方法,但往往界限不明,与其他概念相混,使用缺乏规范.须知,"对文"与同义词辨析中"对文、散文"的"对文"是同名异实,两者在含义、对象、功用诸方面都有不同."对文"只能施用于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复词与词组,故不能包括意义相同、相近的两个单音词连用的连文."对文"也不能混同互文.互文者,相对的文词有互补性,要上下相结合来解释,所解释的不是词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语意,故不能将对文结构中为了避免重复而错综使用的同义词称为互文.  相似文献   

17.
烟标北京     
"还是有翅膀好,有翅膀可以飞,可以飞往你心里想去的任何地方."好多年前的某个秋天,瞧着几只麻雀蹦着走,两手护火儿学大人抽烟的模样,我嘬着那截儿漏气的倭瓜杆儿,倚躺在我家西房的后坡,我跟自己说.风很大,吹得耳朵有点疼.  相似文献   

1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自古如是说。规矩之于人,是一个标准、一种习惯、一种制度。皇帝有上早朝的规矩、臣民有叩拜的规矩、和尚有打坐诵经之规矩。曾几何时.文章也便有了自己的规矩,《诗经》之比兴、辞赋之铺排、律诗之平仄,皆为规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走作"一词的内部结构考察发现"走作"的词义重心在"走","作"字主要是作为后附成分粘附于"走"字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走作"词义间的引申脉络清晰可循,引申方式主要是辐射式引申.  相似文献   

20.
"由"字句、"被"字句这两个句式既有相似点,又有细微的差别.在"由"字句中,"由"和介引的对象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居句首,也可以居第一个名词的后面,但"由"介引的对象一定出现,不能省略;在"被"字句中,"被"和介引对象的位置相对稳定,一般不能居句首,但"被"介引的对象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和使用频率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