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单一的经济化倾向 ,把生态追求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正确理解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 ,按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要求、原则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无疑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 ,为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广泛实施 ,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注重制度创新、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的的技术创新理论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球,在引发出一系列全球问题后,人们不得不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作出理性的思考。技术创新生态化正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拓展、深化与完善,它在肯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并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平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能源需求短缺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形势,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站在如何促进浙江省经济生态化发展的角度上,通过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说明实现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提出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在现实践行上的困境首先需要理论上的突破来解决,其发展的实质和方向是生态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人们在思维上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理性生态人",并逐步实现人的活动、社会活动的生态化.与之相应,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突显3个方面的生态特征最优化的发展观,理性的可持续观与和谐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在反思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必须实行生态化转向。树立生态化的技术范式理念,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理念强调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无论在技术应用、技术创新还是在技术范式上应当从技术生态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把握技术-社会-生态的关系,采取符合技术生态系统思维的技术范式进行现代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要求,解决了旧的发展观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相融之处,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来透视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生态循环、生态遗传、生态变异、生态灭绝和生态进化的特点。必须树立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观,营造技术创新生态化环境,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消费、资源、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反对消费主义,坚持可持续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就中、美两国而言,中国应实现投资向消费的转变.美国应实现消费向投资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当运用导致了全球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风险。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先秦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生态观念有助于推动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生态化的科技创新观是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创新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生态技术创新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旨归的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推进必须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通过弘扬生态文化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生态觉悟;要加强政府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为生态技术创新营造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它为湖南实现科学跨越提供了先机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符合湖南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而且能有效地激活和提升湖南的竞争力,是湖南实现科学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浅析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沿着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思路,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金融发展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形成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和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的双重均衡。  相似文献   

12.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加强制度创新和观念文化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西部大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为发端,经济理论界和管理界对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步兴起并不断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和有关组织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了诸多界定,这些界定相当部分有相似或相同的看法,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国情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思考,使之界定准确、宽泛、实用,是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详细的科技与创新投资与产出的绩效信息,才能有效进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控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一套适合我国的产业科技与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面、创新过程面以及产出面等。从定量定性分析可见,我国必须激励并增加研发投资;重视与强化专利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改革,活化产学研互动的机制;积极鼓励原创性研发;协调投资与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比较经济学原理、林业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发展的实践,对中美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林业经济的潜力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方略: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技与制度创新,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保护和更新林业资源,合理确定资源利用水平,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由生态规律与生态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约束人类经济行为选择方式,使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同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人类合理经济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技术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创新项目,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必要研究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模式。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模式与技术创新动力模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如何确保企业具备持续不断的动力来进行技术创新,而非在一段时间内推出一两个创新项目而享受创新垄断利润。因此,在设计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时有必要引入制度因素,只有做出合适的制度安排才能确保企业创新动力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制度、文化、人口、教育与人才、社会保障、自然环境等是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消除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途径与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内生的、协调的、综合创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六大方面的创新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9.
1987年,随着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的问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传播开来.追根溯源,18世纪的森林可持续产量理念、20世纪的资源保护思想以及在对其反思基础上产生的土地伦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二战后高速开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引发学界以及国际社会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进而直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问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和推广的同时,其固有的理论缺陷以及难以消除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使其在解决具体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时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当借鉴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准则,追求人类内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生态正义,最终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宜居社会.  相似文献   

20.
消费模式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 ,出现了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的现象 ,给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该模式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我国推行此消费模式 ,需要积极宣传可持续消费观 ,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 ;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 ;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和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性产品 ;健全各种法律、制度和体系 ;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