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农户对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扩展的Cobb-Douglas函数,构建要素配置比例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弹性系数,并以玉米为例实证检验了要素配置比例变化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少劳动投入,增加化肥、机械等投入,配置在单位劳动上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明显改善,要素配置比例调整有效促进了玉米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全国层面,化肥-劳动配比弹性系数显著为正,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改善种子-劳动配比、机械-劳动配比也可以提升玉米劳动生产率。在产区层面,华北产区化肥、种子、机械、农药四种要素与劳动的配比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东北产区农药-劳动配比弹性系数为负;西南产区机械-劳动配比影响不显著。与劳动节约型要素相比,土地节约型要素与劳动配比的改善对玉米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对全国和产区两个层面都适用。据此建议: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尤其要注重要素之间的匹配、技术装备的集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构建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阶段分品种对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粮食补贴投入产出作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亩均粮食补贴对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作用显著,但作用效果被抵消了,亩均粮食补贴对其他作物的投入产出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对劳动时间要素投入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对玉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促进显著,而对水稻和大豆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提升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但产出效果不明显。未来粮食补贴政策应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行价格与补贴相分离,让补贴以要素投入合理化为基准,通过补贴满足不同作物生产收益所需。  相似文献   

4.
在果业结构调整、苹果生产方式转型背景下,围绕苹果种植户采用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随机前沿函数(SFA)、边际分析方法以及2007-2009年的实地调查面板数据,对陕西、山西、甘肃10个重点苹果生产县446个苹果种植户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影响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苹果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产出弹性。结果表明,苹果种植户明显存在技术无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影响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的因素分别为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接受技术培训情况、采用的栽培模式。另外,从要素投入-产出弹性来看,短期内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最大,其他依次为劳动力、土地、其他可变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5.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国内主要集装箱港口企业技术效率变化,研究集装箱港口设备、泊位、人力等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及港口所有权结构、经营规模、人才比例及港口所在地外贸发展等外生性因素对集装箱港口相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备投入对港口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泊位、人力等其他投入要素;港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规模、外贸依存度等外生性因素对港口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国有性质的集装箱港口企业平均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合资和外资集装箱港口,而港口企业高素质人才没有表现出对技术效率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国内主要集装箱港口企业技术效率变化,研究集装箱港口设备、泊位、人力等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及港口所有权结构、经营规模、人才比例及港口所在地外贸发展等外生性因素对集装箱港口相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备投入对港口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泊位、人力等其他投入要素;港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规模、外贸依存度等外生性因素对港口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国有性质的集装箱港口企业平均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合资和外资集装箱港口,而港口企业高素质人才没有表现出对技术效率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既是产生能量物质,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在当今全球性能源紧缺、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从能源视角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能值核算出发,对主要投入的能源要素进行无量纲整合,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运用改进的随机前沿(SF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并进一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粮食生产能源效率变化进行解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能耗上升但相应能效却呈现周期式下降;劳动力产出弹性的短期负作用会在长期农村劳动力流失中逐渐消失,能源要素产出弹性显著,人力资本的提高、有效灌溉率的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积累效应能对技术效率存在不同情况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率、劳动和土地替代变化率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的发挥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使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方法,利用江汉平原347户农户水稻种植微观数据,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84.76%,技术效率与经营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劳动力、化肥、机械以及种子投入对水稻单产有着显著负影响;在不同规模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中,受教育水平、农户家庭规模以及土地转包对技术效率有着正向影响,农户负债对技术效率有着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户化肥施用低效率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利用4省577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基于SFA方法的单一投入要素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对我国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农户的平均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仅为0.35,存在很大的节肥空间;户主年龄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技术效率都起到了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耕地细碎化、劳动力外出务工却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户主受教育年限、种粮补贴和水稻商品化尽管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无助于其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苏省552户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家庭农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814,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存在18.6%的技术效率损失;与机械、自有劳动力相比,农资这一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补贴对家庭农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分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加而递增,补贴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规模差异。为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应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转型升级;改进补贴发放方式和标准;采取多元灵活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甘肃省四市六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老龄及非老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并剖析人力资本特征及技术水平特征等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劳动的产出弹性最低,土地的产出弹性高于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老龄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非老龄农户,且更具稳定性;健康状况改善、农业新产品及技术的推广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农户技术效率提升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而租入土地、受教育水平提高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非老龄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老龄农户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2.
将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通过构造包含有生产要素三次产业投入结构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三次产业中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弹性系数比较来看,第三产业的要素产出效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大于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系数;从要素投入方向看,在要素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具有增长效应,第三产业资本增长份额来源于第二产业,劳动、能源投入份额全部来源于第一产业有利于实现产出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研究中,大多采用非参数的分析方法,侧重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有效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相对而言,从宏观整体层面分析、测度区域科技资源要素投入产出弹性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设置的天津市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指标为基础,通过典型相关分析估算多投入多产出生产函数,对天津市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天津市科技财力资源要素边际产出弹性总体上要高于科技人力资源要素边际产出弹性,其中研发资本存量的边际产出弹性最高;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边际产出弹性为负值。因此,天津市应该继续加大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同时应加快科技人力资源的市场流动机制建设,优化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Hsieh和Klenow提出了一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模型,龚关和胡关亮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文章在龚关和胡关亮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只与行业有关的假设,构建了一个新的异质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然后结合企业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劳动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根据Olley和Pakes的方法测算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并从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1-2007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4.93%;由于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配置效率的双重下降,2007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就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看,中西部地区越来越高,而东部地区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但粮食主产区域内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偏向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1—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露地西红柿生产的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说明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进一步探究生产方式变迁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2001—2010年资本、劳动与土地三要素的投入比例基本维持稳定,此后资本要素投入大幅增加并加快对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替代。2000—2009年西红柿生产呈现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双增长"趋势,2009年后转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悄然实现,其关键在于资本要素作用的发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土地比、劳动土地比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化肥折纯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地劳动比、农业机械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机制为资本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投入而替代劳动要素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集约投入土地而替代土地要素并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2020年全国23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研究粮食直接补贴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及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且技术进步为增长主要来源;粮食直接补贴对各分位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均为负,但低水平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观察期内,粮食直接补贴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十三五”时期由负转为正;粮食直接补贴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东北地区具有正面影响。据此,建议重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并持续改革和优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未来相关政策增量资金可向东北地区倾斜,促进我国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笔者构建包含土地与劳动要素的CES生产函数,考察农业要素丰裕度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边际产出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通过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利用中国1952-2011年农业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各参数,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农业部门土地与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丰裕要素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丰裕度变化共同作用于要素相对收入份额,多数年份二者作用方向相反,但技术进步偏向性主导要素相对边际产出和收入份额变化.(2)我国农业部门要素丰裕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份额的作用呈较强的阶段性:1952-1983年,我国农业劳动要素丰裕度提高,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1.5%,而技术进步劳动偏向性带动劳动收入份额上升6.3%.自1984年至今,我国农业部门劳动要素丰裕度持续下降,引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2.4%,而土地偏向型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下降5%.因此,为提高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应重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黑龙江省38个村279户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再按照是否采纳农技服务对玉米种植户进行分组,分别测算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采用Tobit回归模型检验影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采纳农技服务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效果,并能提高劳动力、土地、农资、机械等投入要素的产出率;是否采纳农技服务、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务农劳动力规模、是否有土地流转、玉米种植收入占比对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务农劳动力是否兼业、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推动农技服务精准化发展、提高农户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引导农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