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及社会需求,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工科院校 "金融工程"专业在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从打好理论基础、利用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培养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与本校其他院系相结合开拓新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评价工作受到"五唯"顽疾的严重影响.在破"五唯"背景下,高校人才评价工作面临必须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对破"五唯"的影响分析,以人才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为重点就建立新的人才评价机制进行了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破"五唯"要求,对人才评价机制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人才分类比较科学、评价标准公平合理、评价过程可控、评价结果可运用的人才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提高人文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才竞争的需要。在人才国际化的21世纪,高校应遵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显性”教育与校园“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创新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类非理性行为与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灾难性变化.这种灾变现象表现在飓风海啸、沙尘暴、洪涝等灾害,经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灾变现象的规律性变化构建了"生态灾变论".当今人们在"人类纪"新时期正面临着生态灾变现象的挑战,必需对恶化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新强化其功能,同时,我们还必需以综合整体观来创建"生态、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景观"六效应协同增长的现代生态文明社会作为时代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但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功能而忽视人文功能的倾向。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挖掘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基于社会化理论与传统修身理论的融合性,中国传统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导入,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既能够开拓人文教育的资源、视野与途径,强化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强化学科自身的思想内涵,促进社会学科学功能的实现。肇基于此,有可能构建融合"知识之学"与"智慧之学",协调"生态之学"与"心态之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经济的发展。文章从投入与产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及DEA模型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且省区间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内蒙古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产出环境相对较差,广西、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投入环境相对较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反思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与本真精神的"真诚守护"、"有效激活"与"内在性"创新.真诚守护作为世界观实质的根本立场、科学方法、基本原理与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中国化的"结合"过程中创造性转化为民族实践、主导思想、核心价值、先进文化合而为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激活理论的现实性则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需要提供服务;"内在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即以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特色实践为经验基础,为理论增添富有民族实践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鲜内容实现理论的一脉相承,承载着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创新现实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同时以民族的具体的时代的思维形式和文明成果创新理论.完整准确地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还需要重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有某些共同之处,同时也有根本差别。比较两者的共性与差别,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和西方技术发展的不同模式,而且对处理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重要启发意义。"实践智慧"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对于逻辑思维是非常有益的补充。而"道"的观念则提供了控制技术发展后果的另一种思路,具有更大的启发性。这一思路通过与"实践智慧"相互补充,将有助于引导技术走向和谐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阐述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动力 ,创新需要人才 ,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分析了素质教育从个性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塑造综合性全面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技术化生存"与"生命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我们在今后的许多世纪里,仍然要处于“技术化生存”之中。反科技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技术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研究、应用、管理技术的人。因此,我们提倡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本质的绿色新型技术,而这种技术存在的适宜的人文环境有待全人类共同营造。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对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讨论了其现实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奖获奖小说。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生态主题思想,而对其揭示出的人性阴暗面的主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善良、积极向上”的理论, 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剖析小说中暴露出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等五种“搁浅”现象,而要解决这五种人性“搁浅”的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存问题,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研究科学、创新技术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安人”的含义及其对现代化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我国对1993年制定的《科技进步法》进行了系统修改。新的《科技进步法》巩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基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写入法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宽容失败和强调诚信鼓励创新,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及运行机制,支持农业基础科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英译名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校名翻译过程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从而指出高校校名英译应该最大程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中国高校校名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抓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维护好师生的利益.并认为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关键在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