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列斐伏尔“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国内对列斐伏尔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不足,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列斐伏尔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他的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的内涵及总体性革命的观点,表明其理论对认识消费的本质以及消费异化的扬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引进和深入以及对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列斐伏尔的一些重要思想,逐渐被介绍进来;说陌生,是因为20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列斐伏尔的论文,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何以形成,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所针对的是何种社会,他的思想在前后期是否存在着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福柯与列斐伏尔的空间观念具有很多相似性,但他们的研究目标、理论构架和对具体问题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研究目标上,福柯要破除单一空间观,列斐伏尔则要建立宏观的、囊括一切的空间理论;在理论构架上,福柯将空间与知识和权力联结在一起,建立了空间、知识和权力的互动体系,列斐伏尔则是采用了马克思社会学的框架,用"空间的生产"来解释作为社会存在的空间之运动过程;在对空间同质化与差异化问题的理解上,福柯强调通过"他者化"来破除空间的同质化,列斐伏尔则是通过阶级冲突来消解空间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蕴涵的理论主题是对空间生产政治现象形态的批判.他考察了空间生产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空间生产与政治是互动机制:政治影响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执行政治功能;其理论方法是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阐释空间生产政治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其功能特质在列斐伏尔看来,要拒斥空间政治霸权,就要凭借总体人和身体革命实现空间政治权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能够展现政治意识形态和空间生产的互动效果,其中蕴涵着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考察,从而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5.
列斐伏尔是日常生活理论的开拓者,李渔是编撰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指南"第一人。两人都把视野投射在日常生活的新天地,发现了其中的美、其中的艺术。不同的是,列斐伏尔是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拓展、运用到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寻求人摆脱异化之路;李渔是要告知人们如何简便实用、科学有效地安排生活起居事宜,进而享受生活的闲情和惬意。  相似文献   

6.
1968年文化革命的退潮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深化和拓展,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后现代艺术理论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等多种合力影响的结果。全球化的空间生产及其引起的问题要求学者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并将理论焦点由日常生活领域转向空间生产领域,由此形成了艺术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资本批判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维度和着力点,空间生产实质是资本主导的社会空间积累过程,因此,随着资本积累方式的转换,资本批判逻辑也必定发生转换。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立足于空间生产资本化批判,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重点考察了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强调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空间革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也蕴涵着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论现代社会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考察了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提出要消除人类的异化,必须实现走向“总体的人”的目标、进行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异化观的锋芒指向现代西方社会、实现人的主体性和解放,这是应该肯定的。列斐伏尔对社会主义异化的大胆预言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警醒作用。但列斐伏尔过于夸大异化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只能消除异化的某种形式,而异化本身是无法消除的。我们要认识到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不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对于列斐伏尔晚年思想的重大转变,即空间哲学的提出所产生的歧异,遵循列斐伏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运用体系内比的方法,对其晚年思想重新加以厘定。分析认为:空间哲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思想架构,而是日常生活批判体系内的研究重心的转向;空间哲学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推进,是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批判。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已经成为当代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核心领域,通过把马克思的核心范畴、主题运用到空间分析,他不仅在空间分析中充分发展了辩证法思想,而且提出了以城市权为中心的空间政治学设想。列斐伏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围绕资本主义批判形成了多层次的理论建构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效应。他的例子表明,城市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政治学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当代再生产核心特征的理论工具,亦是寻求改善当代城市生产的核心理论资源。1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是评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核心点之一.在持"对立论"的学者看来,恩格斯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而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并不赞成"自然辩证法"这样的提法;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对此,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否定自然界的"优先性"、自然与人类社会应当作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的统一,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甘建民同志《1877:马克思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关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一则解释的思考》一文,表现了他文本研究中的解释学态度。他能够对恩格斯的理解提出批评,表现了他对理解的相对性的理解。他批评恩格斯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他自己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的思想,这表现了他对理解的客观性的理解。他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又表现了他文本研究中的某种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了使我们全面、深入、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以及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这四个层面去追溯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诺思国家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三方面对马克思和诺思的国家理论进行比较。指出了诺思的国家理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但由于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立场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蒯正明  杨新宇 《南都学坛》2010,30(2):107-113
在执政资源系统中,"社会"一词主要指公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指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社会资源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民主、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其对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正确看待民间组织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实行民主执政,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是较早将制度纳入理论分析的思想家,对于制度的本质、结构、功能和变迁的探讨构成了其制度分析的独特视域。马克思运用整体分析法、本质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揭开了制度的活动社会性的本质,然后层层递进,抓住了制度的结构及其整体性、自洽性、历史性等特性,并眼光独具,发掘了制度所蕴含的规律转换性功能、整合性功能及规范性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形式、动力和逻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初步建构起关于制度分析的一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空想社会主义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国家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话语渊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公共性学说包容宏富、题域广泛,整体一致而又各具特色:早期感性描写阶段的政治民主和执政为公思想,中期理性论证阶段的对国家公职人员施以严格的选免、监督制度和廉政思想,以及晚期理论实验阶段的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家消亡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学说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虽有“空想”与“科学”之分,但空想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性学说中的那些实质精神和价值原则,也是为马克思的国家公共性思想所秉持的科学性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性中揭示人的本质,解决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与相对于这种内在根据的外在表现之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本质与反映本质的现象间的问题。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讨论,其实质也是对人本质的揭示。中国传统人性学说相对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而言,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意识层面去揭示人的存在,侧重于本体论与价值论研究,忽视了人存在的现实性、多样性与全面性。但中国传统人性论又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对深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