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语言学研究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沿交叉学科,目前该学科面临着研究问题复杂、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以及关于大脑功能基本观点的争论等三大问题。动态系统理论为解决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可以使研究者从整体上、全面地考察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的互动关系。最简方案理论的应用则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问题,因为该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可以采用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验证的动态模型。而面对大脑功能反射说与内在说的争论,神经语言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大脑功能内在说的指导意义,从而确保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苏佩斯利用现代成像技术对大脑认知活动进行成像实验,这一实验意义重要但是却被忽略.这一实验成立的技术基础是脑电图(EEG)、脑磁图(MEG)、正电子成像术(PET)、功能磁核共振成像(fMRI)等四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应用;哲学基础是技术图像的相似性,依赖于图像形状的概率相似;伦理基础是实验者的自愿.前者是外在基础;后两者构成了内在基础.它对整个哲学传统中物与观念之间的区分提出挑战,尤其是对现象学中关于“事物意向与观念意向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分”的命题提出了挑战.所以成为现象学的科学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德雷福斯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对技术媒体的迭代发展进行了哲学反思,形成了面向未来智能技术的媒体理论,这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等领域最具经典性的学者之一.在德雷福斯看来,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在世存在,人们将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然而,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正在使人逐渐遗忘身体的重要性,消解人们对具身智能、情感互动、身体技能、信责伦理及聚焦性公共生活的正确认知和热情.一旦人们痴迷于离身认知、远程具现和虚拟交流的幻想,不仅无法在智能技术的开发方面获得成功,而且还会由于现实与生活的虚无化而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杀.因此,他认为在技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应该平衡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恢复面对面的交流、重视技能学习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等"聚焦性"身体实践,使万物由此而重新闪耀,使生活充满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意识现象性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探索已然成为认知科学的重要议题。对此,神经现象学提出,现象学描述提供的第一人称数据与神经科学实验提供的第三人称数据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动态的互惠约束,从而缩小研究意识体验与大脑过程之间的方法论距离。受东方传统中五蕴学说与中观认识论的启发,结合神经动力学模型,神经现象学家挑战了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理论。通过双眼竞争的脑成像实验,神经现象学家初步确认了意识体验是不断流动的、非实体化的建构产物,不可能存在着单一、固定的神经相关物。未来,意识研究东方传统的复兴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5.
唐代律令诏敕对于御史台和尚书省受纳词讼的分工和关系未予明确界定,地方进京告诉者有权在台、省之间进行选择:或经尚书省左右丞逐级申诉,或径直向御史台告诉.由于台司受理的案件可能因帝王干预或台司"随事条流"而获得迅速解决,诣台诉讼遂成为诉事人进京告诉的首选,相当数量的诉讼案件由此迅速分流至御史台.台司通过自我授权获得受理词讼权力,并逐渐取得与尚书省分庭抗礼的优越地位,而尚书省作为法定上诉审的审判职能却逐渐变得寂寞无闻.  相似文献   

6.
在元伦理学中,休谟的"是"与"应该"问题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问题联系起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教条.本文通过逻辑史考察,将实践的结构解析为"应该"、"做"与"是"相联系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价值论的休谟问题:"是"与"应该"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偶然的、经验的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先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是能够展望未来的.近年来,将来事件情节模拟的神经机制问题已经成为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大量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大脑中有特定的核心脑系统参与了将来事件的情节模拟.该系统主要包括前额叶、内侧颢叶、后扣带皮层和压后皮层.对于将来事件情节模拟的研究结果有三种理论解释,即情节模拟假设、自我投射假设和场景建构假设.然而,要真正揭示将来事件情节模拟的本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神经美学研究涉及四大主题:审美体验的神经机制,审美判断的本质,审美奖赏的特征,审美创作的大脑原理.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脑电观测术、神经成像术、神经生物化学分析和功能神经解剖学定位法等来自神经生物学的定量手段,尚缺乏用以整合上述经验方法论的高阶系统理论方法,同时缺乏基于自上而下路径的系统整体解释性范式.因而其所获得的庞杂数据、浩繁表象均无法体现内在贯通的逻辑自洽性,研究者更无法据此抽析出深入和普遍的人类大脑的审美规律.为此,我们亟须对当代西方神经美学的方法论问题展开深入检视、梳理问题、探究症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思想操作对策,借此推动它的方法论进步与理论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9.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与开放在中华大地同步铺开,中国随之逐渐汇入了当今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社会性别同"三农"中的每个农都密不可分。由于两性地位、角色、责任的不同,农村妇女应对"三农"危机的机会和挑战有别于男性。"三农"危机及其应对举措对两性也有截然不同的影响。然而在迄今有关"三农"的研究、干预和政策中,社会性别从未被当做一个亟待关注的现实与政策问题。大量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实证事实皆表明,中国融入全球体系所引致的结构性变化加剧了"三农"危机,而"三农"困境又强化了社会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乡村许多社会性别问题已成为全球化与地方性"三农"问题交汇的一个投影,折射了社会性别同地区、城乡、财富、年龄等权力等级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金颖 《南都学坛》2003,23(6):101-105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而如何恰当的分配与规范社会保障中的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责任则逐渐成为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中的热点与难点.重新审视与调整政府参与的作用和应然模式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要之举.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应在肯定了政府参与社会保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各国政府参与社会保障的程度和形式,将其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包办、主导和不干预.根据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的承担状况,中国目前是处于一种正在向主导型过渡的"包办+不干预"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