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农业贸易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美国解密国家安全档案,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伊拉克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以及美国对伊拉克实行的农产品贷款担保计划的考察,可以看到新形势下的美伊外交关系与美国战略重心的改变.农产品贷款担保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对伊外交绥靖政策的具体执行,其一方面挽救了美国国内存在的农产品过剩危机,并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该政策的实行保障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美国的务实主义外交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伊拉克战争充分反映了布什政府在处理涉及到美国利益方面的五个需要原则,体现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已经达到了更为深刻的程度,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改变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只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又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冷战的结束使英国的外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布莱尔外交以"新国际主义"为指导思想,运作上以欧洲和美国为重心,强调在欧美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以便为英国的"枢纽大国"地位提供支撑。布莱尔外交在运作上显得较为主动进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欧美政策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伊拉克战争成为布莱尔外交的"滑铁卢",也是布莱尔留给英国外交的最大负遗产。  相似文献   

6.
美国外交中的非殖民原则源于19世纪的门罗主义。二战开始后,罗斯福提出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托管构想,但遭到英国的抵制。1943—1945年间,全面托管构想被修改为有限托管。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通过标志着有限托管计划下的国际托管制度机制确立。与此同时,美国以"战略托管"和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方式实现战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转变同时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向全球扩展和全球战略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美“桐油贷款”外交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美外交档案,详细研究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美“桐油贷款”的缘起、交涉、决策及影响,强调此项借款名为商业性贷款,实为政治性援助。它是中国对西方外交的一个突破,同时也表明美国的东亚政策在原有的绥靖日本这一基本内容之外,出现了援华制日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8.
二战初期,随着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丘吉尔为首的联合政府摒弃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绥靖政策,战时的现实主义外交逐步展开。在英国的重要盟国法国沦陷的形势下,丘吉尔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推动美国援英抗德,并逐步放弃了孤立主义。丘吉尔对英美联盟的构筑,是二战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9.
曾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将自己定位为大英帝国的守护者,在其对外政治思想中也是以此来作为立足点的。在二战前,他反对绥靖政策,战时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战后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苏反共,并设计了“三环外交”。其对外政策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杨 《国际论坛》2011,(5):19-25,79
利比亚因其石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一直是美苏冷战争夺的焦点。1969年卡扎菲夺取政权后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在北非、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形成挑战。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利用军事挑衅、公开制裁、隐蔽行动等多种手段力图颠覆卡扎菲政权,并在经济制裁无果、隐蔽行动流产的情况下,借反恐之名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这一行动是美国综合考虑军力对比、政治宣传、冷战博弈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因素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美国在西亚、北非推行冷战安全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丹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一方面它与北欧诸国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中立主义外交传统深厚;另一方面它又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美国和欧盟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外交蕴涵着战略考虑。长期以来,丹麦对外关系保持着平衡状态。随着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丹麦外交开始显示出主动性。“9·11”后,丹麦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实现从平民行为体向战略行为体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困难和挑战,这必将大大限制其操作和实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威尔逊主义传统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传统,对战后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和议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后世界与威尔逊的时代有着相似性,他个人外交实践的失败为当今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缔造者留下深刻的教训,威尔逊的幽灵仍笼罩着冷战后世界。文章首先简要地分析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威尔逊主义传统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其道德律令和多边律令对冷战后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考察(1951-196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美国政府解密的外交文件,可对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综观1951年到1968年美国的西藏政策,大体上经过一个推动达赖集团抵制和平解放西藏《17条协定》的实施,策动西藏叛乱和达赖喇嘛出逃,再到利用联合国工具和所谓"西藏人权"、"民族自决"的口号,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积极支持西藏分裂势力分裂祖国、"遏制"和"牵制"中国的过程。美国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负面影响,并成为藏独势力分裂祖国和国外反华势力攻击中国的所谓"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靳风 《国际论坛》2020,(2):78-92,158
近年来,"灰色地带"相关概念成为了美国学界所热议的话题,其认为在大国竞争回归的背景下,"修正主义"国家正在诉诸具有模糊性、不对称性与渐进主义特征的"灰色地带"手段威胁世界秩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术议题,"灰色地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外学界对"灰色地带"行为的特征、"灰色地带"冲突升级模式的研究仍不够充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学界将中国的部分对外政策贴上了"灰色地带"手段的标签,鼓吹以更强硬的政策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本文从解析"灰色地带"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中美间当前存在的"灰色地带"冲突,探讨"灰色地带"冲突对中美双方造成的挑战,并对如何管理中美间的"灰色地带"冲突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经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和重要转向的标志。长期“去工业化”导致美国经济上的过度虚拟化、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对立、政治上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美国梦”危机,对美国国家实力造成了系统性的损害,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全局性、结构性的挑战,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制造业问题,这是奥巴马政府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次原因。“再工业化”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战略,同时还是一项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对华战略冲突的性质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意味。“再工业化”也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还是一次兼具长远意义的战略转折。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政府一定会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目标,是否去做与能否实现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7.
崔戈 《国际论坛》2012,(5):74-78,81
1993年"黑鹰坠落"事件后,索马里逐渐淡出了美国的视野。"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发生变化,反恐被提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于索马里这样的"失败国家"会成为又一个阿富汗式的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的担心,使得索马里的内乱再次被提上了美国非洲战略的议事日程。小布什执政的8年时间里,美国加大了对索马里的介入。然而,美国的政策既没能给这个战乱纷飞的国家带来和平,也没能阻止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雷少华  李卓 《国际论坛》2020,(1):3-19,156
战略评估是指关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衡量,主要体现为大国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综合分析。战略评估是整个战略决策流程中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的战略评估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最终战略决策,但是最终战略决策和外交政策必须依赖战略评估。当代美国的战略评估制度,有一套完备体系和科学手段。内容上涵盖了长时间、大空间和多重领域,对政治、经济、军力、科技甚至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做出评估。本文从美国战略评估理论的发展、战略评估的特点出发,以净评估方法为例,深入探讨美国战略评估的方法,进而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只有掌握美国战略评估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战略评估的文本背后的政策含义,从而为应对来自美国的外部挑战提供更为准确的对应措施,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