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转折时期.取得城市领导阶层地位的工人阶级,通过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都市景观.衰微的资本主义情调式都市空间,隐喻了渐趋崩溃的资本力量.但殖民社会遗留的建筑地理标志,仍然将这座城市形象化为罪恶的渊薮.与此同时,不断成长的无产阶级也在这座城市的重建中植入自我的标志,以产业工人为居住主体的工人新村,赋予了上海全新的空间面貌.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城市空间竞争,正是流行小资都市文化之外的、另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城市想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和频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征,在城市中出现了开放性、能提供消费、能带来商业效益并且能满足一般社交需要的信息场.青楼、酒楼、茶馆和寺庙是最能反映城市繁华的场所,也是城市中尤为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晚明时期的诸多信息场中最具代表性.看不见的信息在这些场所及其延伸的空间中得以交汇升华,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空间:见证、交流、引领、反馈、推进,成为社会变迁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民间寺庙在步入近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进入近代上海城市的大批移民往往都有偏爱的民间信仰,使得民间寺庙附近成为区域人群、社会活动、商业分布的集中区域,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人口条件。伴随庙产的丢失以及周边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化的特征日渐完备。在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公众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属性感知,促使寺庙名称由点空间最终转化为区域空间的代称。近代上海闸北太阳庙最初发挥传统寺庙对人群的集聚功能,随着以寺庙命名的消防站、公交站点设置、道路规划、资本进入带来的市政建设,最终转化为一个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4.
藏区社会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空间样态,且信仰社群的分布多与寺庙形成一定的聚落,因此,寺庙的社区类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宗教社会特质具有重要性.按照在全国五大藏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划分了藏传佛教寺庙分布的4种典型社区样态,说明其分类依据并描述了4种不同地理类型的社群及其信仰生活的环境概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类型、社群分布、宗教虔信度及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定位之间的联系,以期为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提供一个宗教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章剑 《山西老年》2013,(10):29-29
在一座寺庙里供着一尊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顶礼膜拜。而通往这佛像的台阶也是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相似文献   

6.
库伦旗曾建造过35座寺庙,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大部分寺庙已经被毁坏或倒塌.幸存剩下的只有兴源寺、象教寺、福缘寺、吉祥天女神庙、格尔林寿因寺等五座寺庙,这几年经过重修,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依然容光焕发.这些金碧辉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建筑群,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古老文明和佛的世界的神秘感.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历经各个时代的不断传承、发展、演变,多少年来一直影响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寺庙观堂是宗教现实化、物质化的载体,间接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因此,北京寺庙观堂为人们考察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提供了客观的脉络与历史轨迹.北京寺庙观堂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宗教政策的窗口、中外友好交流的中心、中华文化的艺术宝库和北京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等4个方面.北京寺庙观堂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应该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为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卡斯特的空间理论包括早期的城市空间理论和后期的流动空间理论.在城市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在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是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撑,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之时,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性空间逻辑.从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转换意味着:分析视野从一元城市转向多元城市,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化,叙述逻辑从资本转向权力,理论立场则由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左派转向后现代主义的保守右派.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研究,将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分为三类,从寺庙建筑布局、有关佛教小品的安排和植物配置等不同角度透视中国佛教寺庙不同空间的意境塑造,分析现代园林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园林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商业化进程中,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与焦虑的核心范式.人们对空间的立场关涉到人类生存、生命的质量及地球的未来.空间不仅困扰当代社会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与焦虑,是基于空间的现代性特征与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体验.从城市商业空间视角,来阐释当代人对城市空间的立场与体验,探究空间商业伦理规约,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北京宗教文化发达,寺庙众多.近代之前,作为平时游览和游憩之地、岁时节日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以及一般庙会的缘起与核心活动场域,寺庙在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由于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和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寺庙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重要.当今的北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要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先进文化之都,需要保护好现存的寺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寺庙也要积极融入新的时代,服务于首都建设和民众的美好生活.为北京居民提供更有品味更高质量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大生产,社会文化发生巨大转型,进入消费社会.随着消费主义在城市中的日益盛行,消费逻辑开始控制并主动去创造各种消费需求,不单单是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消费,而是逐渐强有力地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再创造.城市空间作为消费的空间的同时也成为消费商品本身.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开埠为标志,外滩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1864年前后,已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性商业社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上海这座因中外贸易而兴起的城市里,外滩的人文景观发生了又一次重大的变化,黄浦滩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城市社会空间。20世纪20年代是外滩发展的黄金时代,至30年代,外滩最终成为东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成都是一个颇具性格的城市。本文共分6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论析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第1部分是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总体思考,第2—5部分逐一审视了成都这座城市已有的历史定位、官方定位、媒体定位和民间定位,第6部分提出了作者本人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个人建议。本文认为,为一座城市定位必须涵盖这座城市历史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的新生要素,还需为城市的发展留足后世的空间,以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成都,即珍视历史,正视现实,注视未来。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生态天府,人文蜀都”即是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试探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爱德华·鲍沃尔·李敦的历史传奇小说《庞贝城的末日》,描绘了罗马鼎盛时期的庞贝城,通过城市物质空间及在这一空间中活动着的高贵的和卑贱的生命的故事,复活了一座埋葬了1700多年的古城,向现代人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以及它所遭遇的一场巨大而可怕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绿牡丹》中有主人公在多个城市辗转的情节,也出现了许多在一些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发生的故事。这些空间绝对不是随意出现的,每次都被作者利用发挥,关系到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旨表现等方面。本文从开放的空间——亭子,宗教的空间——寺庙、道观,秩序空间——座次三个方面解读空间叙事在发展小说情节,塑造独特的人物个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 九江市“五教齐全”,有全国重点寺庙3座、省重点寺观教堂7座、市级寺庙3座,县级宗教活动场所和活动点130多处;现有信教青年3000左右,占信教群众的25%强,占青年的4‰。信教青年在青年中的比例虽然很小,但绝对数和发展比例却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基督教在青年中发展较快,与全国“基督教热”相呼应;佛教青年信徒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总要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各地域的经济又有机结合成国民经济的整体,社会生产力的这种空间分布,构成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布局。作为社会生产力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生产力布局.则指的是城市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情况,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研究和探讨城市生产力布  相似文献   

19.
四川藏族聚居区的藏传佛教建筑起源早,数量多,发展成熟,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以及川藏寺庙的建筑格局,为藏传佛教在川藏地区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探析川藏佛教寺庙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时,以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形式为基础,对照其他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系统的异同关系,从功用及文化角度,分五个方面论述四川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层次的内容,可以看出其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20.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在其小说中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其中景观空间投射有宗教瘫痪的影子;而人物思想的异化在社会空间留下了精神迷茫的色彩;个体空间则折射出人物自我迷失等社会文化烙印。这三种空间成为其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地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