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即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文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二即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篇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方法是语篇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对于解决翻译领域里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通过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各种互文性理论系统化的梳理,起到了整合的学术效果。通过对语篇翻译中的互文性阅读、互文性接受能力、互文性语境的讨论论证了互文性理论是语篇翻译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从互文性视角,以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个案,分别对其句法、修辞、语义和语篇四个雏度的互文性符号翻译方法进行了阐释与解读。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互文符号应该尽量予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自翻译研究领域发生文化转向之后,互文性理论以其独特的文本交互关系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并将其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赋予翻译研究全新的视角。文章也从互文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新闻翻译中的文本互文性及其转化,分析互文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催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互文性视闽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读者——阐释者——作者。在这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转换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须臾不可或缺。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科学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翻译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的核心标准。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结构主义语篇解读的标识性理论,为翻译能力的界定和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构建科学可行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从跨语言环境下互文符号的处理这一角度,对英汉网络新词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帮助外语学习者掌握网络新词汇,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理解偏差或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据.深厚的互文性知识是译者有效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创而有度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自互文性提出以来,其不断在文学、语言学尤其是翻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商业广告的创作和翻译过程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研究途径,充分实现其特殊的商业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和应用价值,提出互文性对广告创意与翻译方面的重要启示。运用了互文性的翻译广告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心理,这样既传达产品的信息,又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从克里斯蒂娃自1967年的首次提出至今40余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研究新热点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整体上看,互文性翻译研究还存在着重复性研究,理论创新欠缺深度和广度,与本土语境尤其是传统译学思想的理论结合不足等缺憾。本文拟从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发展,国内互文性研究的现状,特别是互文性翻译研究的研究状况,这三个层次进行详细核实的回顾与综述,以期为其继续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的出现,对文学翻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蒋天佐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通过他的译作《荒野的呼唤》的翻译实践及其相关言说可以看出,译作与原作之间是有互文性的;译作与原作的文本群之间也是有互文性的;再与胡春兰的译本对话,还可以看出,译作与译作之间既有互文性,又有互异性;而互异性也是互文性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自互文性提出以来,其不断在文学、语言学尤其是翻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商业广告的创作和翻译过程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研究途径,充分实现其特殊的商业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作机制和应用价值,提出互文性对广告创意与翻译方面的重要启示.运用了互文性的翻译广告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心理,这样既传达产品的信息,又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广告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互文性理论强调不同文本互相影射,互相参照,形成一个庞大的符号辐射系统.互文性理论把文本研究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因而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广告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广告用语多为指涉频率高的强互文性文本,互文语境大,联想意义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