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书大观─—评《古籍丛书述论》邵晓华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越来越发达,因而文化典籍的积累也越来越多。人们为了便于阅读,就想把纷繁复杂的典籍史料归纳整理就绪,于...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为例,记述了本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及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民族典籍及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的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当下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伴侣》2009,(6):42-42
一、为了展现本刊读者的风采,本刊为读者刊登新婚照片、婚庆照片 1.本刊读者,如果你想在本刊刊登新婚照、婚庆照,我社可在本刊的彩色插页中为你有偿服务。一个彩色插页收3000元,你可刊登一张至四张不等尺寸的照片。  相似文献   

4.
小说这个文艺类型是一所“公共机构”(aninstitution)。一个人尽可与现存的公共机构融洽相处以表现自己,亦可利用公共机构而自辟别蹊。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也是一切小说所共有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的情节引人,就能捉溺住读者的心,使他放不下、撇不开,而很多人读小说不过只读到一个故事。于是,大艺术家偏要来个换位竞赛,不着力于讲故事,而用小说来写意,强使小说去表现它性质所不容许表现的境界,想掠取诗和画的美,给读者以色相意境。恰如J.Frank曾说过的那样,现代的艺术小说都在追求以诗的精神来组…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取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相互认识和平等交流。翻译是这种跨语言文 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翻译过程具有文化传承和延伸的特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交流互动过 程中得到提升,最终形成文化的增殖。在茶典籍译文中保持原语的异域性可给目标语读者新 的文化体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以茶典籍的翻译为切入点,探讨异化翻译策略何以将 茶典籍中蕴含的民族特色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从模因论的全新视角分析《孙子兵法》的英译,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孙子兵法》的英译实质与过程.以《孙子兵法》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模因的传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分析了其传播机制和利于传播的先天条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模因主要以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对典籍英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里的“所”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有一个只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单位“所”,人们称它为助词。作为助词的“所”字不只是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古汉语里,从《尚书》、《诗经》这些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开始,几千年来,它出现的频率一直相当高。它的用法也很特别,它能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果对这个结构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字在其中指代行为的对象。它的这种用法,口语中没有一个词和它相当,文言中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转变企业文化 如果把现代企业制度和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文化硬捏在一起,那么,现代企业制度显然是不可能使国有企业的情况大为改观的。要想让现代企业度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转变企业文化,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密切联系。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企业观念的转变为前提,政企分开要求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一个处处看政府部门的脸色行事,事事以长官意志为标准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典籍翻译是否应当传递古雅韵味?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翻译界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中外近代与现代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分析了相关翻译案例,论证了典籍翻译中古雅韵味补偿的必要性。通过比较汉英形态和语义特征的异同,在词法、句法、文化和美学层次分析译文的基础上,探讨了典籍翻译中古雅韵味补偿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并提出选词古而不僻、译文雅而不呆;句法求大同存小异;文化上能指与所指共存,异化与同化并举的二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读者因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体现.在汉语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十分必要.通过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对典籍英译实例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其极深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创作及理念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许多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视作“知音”,这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跳出传统的典籍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研究模式,聚焦于大众读者作为作品消费者视角,从图文互动模式探讨承载中国文化的连环画语篇特征和叙事模式,认为图文叙事能够满足异域大众读者的阅读期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并有效阐释中国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在大量的文献积累、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把小说史作为一货真价实、本色当行的史来写。这样能够保持它文学历史发展的整体的面貌和原始的状态,也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可能性。学术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需要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投入。之后,让它形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是一种智慧,它包括经典重读,包括古今文化的丰富资源,以及对古今资源的重新认识和重新组合,形成现代中国的立足点上展开一个原创性的理论世界。学术如果要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境界,就需要有生命和智慧的深度投入。  相似文献   

15.
典籍翻译是一种源文本与目标读者之间不断延续的视界融合过程。翻译中需要根据读者的"偏见"采取对应的翻译策略,使文本与读者形成有效地视界融合和组合再造;同时应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本,向目标读者不断地输出异质性成分,达到文化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重要使命是传播文化,而注释是翻译的重要一环.理雅各在翻译《论语》时,用注释把源文、译者、译文和读者连接起来,使译文成为一个具有可译性、意图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完整统一的文化网络系统.这一探索对中华典籍英译颇有启示:利用注释,把零碎的、分散的、断裂的文化知识织成一张巨大的文化之网,有助于在译入语中构建源语文化,让读者充分领略文化的魅力,也有利于在文化互建、文化互助、文化互照、多元共存的国际交流中建构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诠释学的概念视域融合为基础来分析中国古典《牡丹亭》英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和典故的翻译,从而更好地阐述了典籍英译蕴含着二次视域的融合,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不仅典籍英译者而且读者也需要把自己的视域和文本所展开的视域不断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守护民族传统是现代文明发展中一个文化立场的重要问题。在高有鹏的《文化现象的兼容情感》中,表现出其来自生活的实践品格与博采众长的科学品格的统一。他关于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张与倡导.对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论述均显示出对于历史典籍的稔熟,对于现代理论的洞彻,特别是他对于田野作业的投入与感受,构成他独特的学术勇气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蒋彝在《旧金山画记》中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习俗和中国古代典籍的书写,向海外读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借助诗书画一体的杂糅性书写策略,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进入海外读者的日常阅读之中,更新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蒋彝,在多年的跨文化旅行中,坚持以“中国之眼”观照、审视自己所处创作语境,在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努力寻求异质文化间的共通性。这也正是蒋彝画记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演繁露》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考证名物,对经书、史书及其他典籍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解释,为读者排疑解惑。因而,《演繁露》一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处颇多。该书通过词形、语义、语音来探求词语源头,在古音古义的辨正考讹中揭示文字的发展变化,补充字典语词及义项之不足,为古代汉语研究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