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特点,从对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入地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利益调节机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及保障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及互动机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协调及流动...  相似文献   

2.
环境、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当代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在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多目标协同论、区域关系协调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环境、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当代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在未来和 2 1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多目标协同论、区域关系协调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主要途径。宁夏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演进轨迹表明:宁夏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呈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系统呈"四波段"的变化趋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步增强,由失调状态逐步向更高层次的协调状态发展;综合发展水平类型经历了资环主导经济滞后型、人口主导资环滞后型、经济主导资环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的,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该文采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统筹协调思想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五个统筹"与邓小平社会统筹协调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是对其思想的继承与丰富,也是我们党在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人口—经济—政府"PSR分析框架下,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进行评价,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虽然逐年提高,但协调质量仍较低;五个自变量中,政府消费比重、农业生产效率和投资率影响方向为正,失业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增长率影响方向为负,且政府消费比重、失业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投资率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8.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北厢区域在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崛起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解决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开拓新思路、选择新途径、采取新手段.从北厢地区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区的利益补偿协调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西南彝族聚居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应选择一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 ,目前还面临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较低等难点 ,必须首先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走综合开发之路 ,建立旅游支柱产业 ,提高人口素质 ,强化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 ,这样才能实现彝族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规律和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平稳增长态势,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及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等级;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分别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8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重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分逐年提高,但目前仍处于过渡阶段,离协调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各片区在经济、生态、社会各系统的发展上存在差异,普遍面临着生态—经济发展两难问题;未来重庆市各片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将跨越过渡阶段,走向协调阶段.故此,各片区应遵守客观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定量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利用资源-发展指数和环境-发展指数分析了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农业系统的支持状况,基本结论是陕西省农业系统从1995年至2004年总体上是可持续的,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非一致性的特点;资源状况正逐渐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一带一路”建设中广东区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及综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广东区域城市群综合协调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迫在眉睫,广东21个城市中,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子系统均衡发展的城市1个,某个子系统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6个,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滞后的城市14个;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协调等级全部属于协调类,从协调度评价结果分布来看,已经形成梯度发展的态势;粤东城镇群、粤西城镇群和韶关都市区协调度和协调类型明显逊色。依据此结论,论述了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落实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各区域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调整发展,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协调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个"着力点,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协调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度量2005—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度,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样本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以2012年为间隔体现不同发展特点。(2)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和人口因素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效应,而工业化水平则会产生一定的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口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支撑之上,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选取了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从指导思想、调控实施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涵盖经济、社会、自然和科技的多维复合系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各个系统的发展度,更重要地取决于各个系统的协调度.本文构建了经济—社会—自然—科技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并建立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1995-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期间,经济、自然和科技系统有序度呈上升趋势,社会系统有序度呈较为平缓的趋势,四个系统的协调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数据,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投影值由2005年的0.7473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3.5241,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2)就各子系统而言,湖南省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均呈波动提升态势,其中环境承载力提升最快,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0752直线上升到2017年的2.9408;其次为资源承载力,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1731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2.0701;社会经济支撑力相对较慢,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3416波动增长到2017年的2.1717.3)2005—2017年,影响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产生了一定变化,早期的主要因素为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水处理水平低、自然生态用地规模不大、区域经济支撑水平不高等,近年来则逐渐转变为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不高、人地矛盾突出、环保投入不足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