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物质、制度到行为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层面,城市文化都呈现出一种集中与理性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压抑了人的感性生存。城市又提供了挑逗感性的多种商业化物质形式,游荡者应运而生。游荡者代表了人类追求感性的一极在城市化内在的理性化规约下力图保持艺术化生存方式的种种尝试,因而成为考察现代性的一个特殊视角。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思想观念的剧变提供了中国式游荡者群体生成与壮大的条件,后者也由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缩影。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游荡者以其时代及精神特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性游荡者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性崩解后的游荡者两大类。其中,前者又有反叛型与游戏型之分,后者有寻找型与推销型之别。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异端形象以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价值追寻等的特殊性,勾勒出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审美性生存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存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作家,以深沉而理智的历史主义眼光审视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土地,在整体性的审美视野中生发出"小城"这一历史文化形态,并从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多维角度,将其上升为审美本体和哲学本体,从而探索出现代作家博大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烦恼和不幸 ,表现了对个体生命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存现状及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质和探索。“新写实”作家在冷静探索和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本相的过程中 ,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市民社会的到来 ,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 ,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壮族作家东西以底层视角和边缘化的叙事姿态,向读者展示了经济欠发达区域那种失语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的人生.其小说在叙事方式和叙述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民间审美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更是美学。一个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美学理想,积极体现自身的审美准则。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是受作家的世界观、文化和艺术修养所制约的,同时又要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定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强烈的时代召唤,将激起作家不断更新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神圣的责任感又会促使作家去努力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积极地创造出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力作。一个有为的作家决不会满足于自己初步形成的某种风格,而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相反地总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寻找创作中更高的美学层次,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虽然趋于多元化,但是,真善美依然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对于善的审美艺术价值的追求,不论是作家抑或批评家,均将其视为衡量文学艺术首要的价值尺度。就陕西当代文学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而言,路遥是以社会人生之“道”为核心的价值建构,陈忠实是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建构,贾平凹是以心灵精神之爱与美为核心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8.
从作家的性别差异思考,即从女性作家在塑造流浪女性形象时的价值立场和叙述主题的设置来思考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既丰富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内涵,又以对话的方式质询着女性自己对于稳定生存与流浪以求独立自由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流浪女性形象的大量存在,成了反思现代文学对于女性生命价值和生存尊严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所追求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美学思想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现代文学中注定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即使进入新时期,政治与文学的蜜月期也让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瘼的作家以牺牲文学的启蒙的审美一维而获得了启蒙的文学的功利性的轰动效应,但他的秉性气质、生活阅历都决定了他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叙事风格与主流文坛的格格不入。到了文学与政治分离回归文学本体的九十年代,失去了对文学的敬畏和职业操守的新新作家在与钱共舞的欲望泥淖中将文学打扮成码字儿的职业,嗜短篇小说如命而且宣称自己只会写短篇小说不知长篇小说为何物的汪曾祺也只能在众声喧哗、多元共存的无名时代处于边缘的边缘的位置了,这种边缘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在叙事题材的边缘化、叙事观念的边缘化、叙事风格的边缘化等方面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对近代政治哲学的一个贡献就是把国家奠定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关于国家权力不可分解的绝对主权论却是成问题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他没有洞见到寻求安全的公共意志既是普遍人格,又是每个个体人格的一个普遍身份,正是它与被推选出来的第三方进行缔约,才产生了国家。这意味着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可分解与可收回的。任何拒绝分解的国家权力都必然导致腐败,而权力腐败本质上就是一种战争,权力的普遍腐败乃是一种内战状态。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质是近代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面对汹涌而至的东传科学,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康有为对近代中国的设计,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民初,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嬗变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与艰难的抉择,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时代必然性,其“经世致用”的价值指向也促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蒋孔阳是一位融人格、生命、学问和美于一体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总结形态".历史地评价蒋孔阳美学思想,需要把握学理认知的两个评价维度:世纪中国维度和世界美学维度.亦即在纵向上,看其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从横向上定位于世界美学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蒋孔阳美学人生的方法论启迪在于:独特的入思方式,厚重的内修之道和求真创新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薛福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追求利润的原始欲望与挽回利权的现实动机,是其近代市场意识萌发的动因,他所设计的近代市场经济蓝图是以近代化的交通电信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近代科技为本原.薛福成近代市场意识的萌生,表明了先进中国人市场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传统经济走向近代化的思想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者试图在历史文化层面上对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进行重新解读。《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走过了寻求现代文明、背弃民族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社会中精神失落--反归并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历程,这一历程也象征人类在寻求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过程的艰难行程。《黑骏马》通过白音宝力格个人的反思而完成对人类寻求文明过程的反思,从而使白音宝力格的形象具有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肇始于洋务运动,作为与洋务运动早期的主要支持者和领导者,曾国藩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科技价值观,在理性认知军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开创中国近代军事科技事业、罗致和培养近代化军事科技人才等方面,为促进中国军事技术的近代化发挥了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方钢管榫卯节点。对由该节点连接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载荷试验,得到梁跨中和端部节点荷载 位移曲线,以及框架不同部位荷载和应变图,分析了试验的结果;并根据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处构件不同截面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方钢管榫卯节点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它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接近。试验表明 :这种新型榫卯节点承载力高,从设计原则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教育上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一 ,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二 ,特别重视普及大众教育 ;三 ,提出了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的思想 ;四 ,主张开放式办学。他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广大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及其治理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本文在总结与反思学界关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应然要求,而且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与此同时,回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基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立足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审视其哲学意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来激活对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还是其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来夯实探究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及趋势的历史观基础,抑或是他通过对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批判来确立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思路,实际上都是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现代城市发展和我国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