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19世纪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爱伦·坡在他四十岁离开人世前一共创作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开创了诸多先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者难追的高度。笔者将在本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探求厘清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解读出其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宏大叙事以反映宏大的社会主题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是一种服从于革命政治意识形态需要的宏大叙事,但这种叙事无论在主题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的风格上都有一种洛特曼所谓的模式化、重复化、单一化的同一美学特征。新时期文学在坚持对宏大的社会和文化主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深度的剖析的同时,在小说中融入了一些更为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审美化的叙事元素,这使得其超越了以往的审美上的同一性缺陷,走向了一种后宏大叙事和后同一美学。无论是以前的宏大叙事,还是当下的后宏大叙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中蕴含有一种对同一化的社会本质以及普遍的精神主题的美学追求,尽管这种同一性在它们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要有对历史、人性、意义的追求,文学的宏大叙事及其所体现的同一性的文学美学特征就有它存在的审美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4.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文学史及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黑人作家与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译介,但对于作品的研究稍显薄弱。休斯的作品多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但在短篇小说中,通过文学叙事手法,他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章旨在分析短篇小说《早秋》的文学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5.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小说从政治伦理、精英伦理再到个体伦理的叙事价值的迁移,形成内涵各异的小说话语范式:政治伦理规约下的人民伦理大叙事;精英伦理指向性的启蒙现代性叙事;以个体化、生活化和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小说叙事伦理。这些变化表明文学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市场化的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屈从,将会随着文学自律意识的复苏而逐渐消除,文学将重新疏通整理自身的叙事经纬,构建自身的叙事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传统中深蕴着生态伦理思想,它不仅使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满含生态意识,也使当代许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历程中,承继着传统的血脉、注塑着生态性的品格,汪曾祺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例。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关爱生命的人道倾向、对世界内在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创设以及对处于边缘位置的人和事的孜孜不倦地描摹与关注,无疑奠定了他生态伦理叙事的坚实基础,在绿色文学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叙事策略与结构阅读这两个叙事学角度对沈从文的《渔》和汪曾祺的《复仇》两部作品的复仇主题解构进行对比分析,展现沈从文"回归自然本心式"的复仇解构与汪曾祺"超道德情感式"的复仇解构的异同之处,剖析"隐形矛盾"与"诗意留白"等细节之处两位作家所展现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简要的横纵向比较展现两位作家不同于传统作家以及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家陈登科一直受到新时期文学史和研究者的冷落。1950-60年代,出于深刻的愧疚体验和忏悔心理,陈登科依托朴素的现实主义情怀写出了他的代表作《风雷》。《风雷》的文本生产过程,交织着文学与政治的妥协,编辑、出版社、文学政治权威、出版审查机构(甚至包括读者)等权力主体在一体化思维的规约下共同参与塑造着小说的审美形态。难能可贵的是,陈登科这一由主流政治培育成长起来的农民作家,在"十七年"合作化叙事成规边缘地带作出了罕见的创作实验,对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写现实的问题进行了节制性的探索,这种叙事实验不妨理解为作家对知识分子情操有限度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结合作品阐述莫言对叙事技巧的使用。莫言对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体现在他对各种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上;并且他逐步将现代叙事技巧与民族传统结构形式相结合,在叙事上表现出向民间文学复归的趋势。莫言是个有着强烈文体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传奇品质,他通过民间想象具有的奇观化叙事方式营造传奇气氛,文体的寓言化是90年代后莫言小说的突出特征;以此实现他对文学超现世品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面对生命必死的悲剧性成分,王安忆以文学的审美方法探索并建立一种信念;死与生同样重要,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用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意识,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人们学习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这对作为生命本体意识一个重要侧面的死亡文化建构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寂题画诗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寂题画诗现存28题44首,其中关于一些金源画家、收藏家的信息,对研究金源绘事有文献价值,让人们了解金源诗人与画家之间的关系;其题画诗题咏的金源绘画,显示出金源绘画与诗歌有共同的隐逸倾向,还透露出画与诗在审美对象选择上具有的民间特色与民族特色;从诗人如何处理绘画这一对象,以及在处理绘画主题上表现出的诗歌表达能力,可以确立王寂在金源诗歌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金云翘传》作为越南民族的文学经典,是诗人阮攸对中国青心才人所著同名章回小说的移植和改创。在《金云翘传》中,凝结了作家主体精神对越南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的思考与探求,整个叙事是民族叙事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翠翘形象是越南民族母道信仰和女神原型的再现,蕴藉着牺牲与救赎的深度模式。《金云翘传》的经典化及其在民间社会广为传播,使得这一作品已经内化为越南民族的审美意识,彰显出越南文学民族化的独特轨迹。  相似文献   

14.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初,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他的意识流小说既具有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点,又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16.
将散文创作的视角投向西部,这不仅是作家的使命,而且是中国文学的使命,更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山东作家郭保林的西部散文以气势恢宏的叙事方式表露出对西部的审美情致,以"思接千载"之势,将自然景观着上历史的色彩,以"视通万里"之笔,将山水物象镶嵌到历史的画廊之中,从而彰显出西部风情及西部精神的文化意蕴,突现出西部土地上所独存的生命意识,极为壮阔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9.
金代王寂的《蔓聚奇赋》不直言所咏之物为“竹”,而是通过特性、功用、用典三方面来暗示,以达到扑朔迷离的文学审美效应。这种刻意出新的尝试与追求是王寂一贯尚奇争胜的创作个性的体现,也正是《蔓聚奇赋》“戛戛独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