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对摩尼教的打击,迫使这个著名"夷教"从通都大邑遁入滨海地域.经过偶像化和神道化的泉州明教,百变不离其宗,可以说是华化摩尼教的历史标本.  相似文献   

2.
福建晋江草庵是著名的摩尼教(明教)遗址,清代这里的明教徒借用民间信仰占卜形式,制作一套签诗,其内容包含着摩尼教反对黑暗、崇尚光明的理念,保存着一些摩尼教经文特有的术语。对照近年福建霞浦发现的明教坛堂科仪文书,可以看出晋江草庵签诗中嵌入整段的摩尼教经文。由此可以探寻到晋江草庵签诗、霞浦科仪文书与敦煌发现的唐代摩尼教经文一本同源,可以作为摩尼教在华传播路径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教的道化问题,囿于史料所限,研究较少,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以后随着福建霞浦等地大批摩尼教文献的发现才大为改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动向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摩尼教兴起于波斯,盛行于中国,近期福建新发现的摩尼教祈雨文献《祷雨疏》和《求雨秘诀》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祈雨仪式。通过这些文献及史书所记载丝路各民族的祈雨习俗,可以看出,波斯摩尼教及其祈雨术在东传的过程中,粟特与回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间,其祈雨术完全与福建当地流行的道教和地方信仰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传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福建霞浦县先后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斋醮科仪典籍与文物,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斋醮科仪典籍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比对研究,发现这些抄本与敦煌出土摩尼教汉文文献属于同源关系。除了斋醮科仪典籍之外,摩尼教文物在霞浦与福州福寿宫多有收藏,非常珍贵。通过对霞浦摩尼教文献、文物与福州福寿宫所见文物资料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福州福寿宫与霞浦的摩尼教遗存虽小有不同,总体上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6.
明末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译述了大量西学著作,创译了大量西学术语。其中部分术语借用了中文古典语汇,这一方面是因为异种文化之间具有互通性,这为术语译介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耶稣会士所采取的"学术传教"策略。而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自我意识却成为阻碍术语译介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东南部,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商人、旅行家、僧侣等各种人汇聚此地,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泉州本土的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互相辉映,形成了泉州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谢盛 《南都学坛》2020,40(1):25-37
西洋火器传华研究是新中国学术的一个缩影,与国家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这一问题甚少有人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其契合对外开放的形势而广受关注并迅速发展。西洋火器传华研究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特点,对它的研究,形成了历史学(明清史)、科技史、军事史和中外关系史多学科并进互动的局面,促进了学术的跨学科、跨边界和交融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还将中国—西方两种文化、物质—精神两种文明进行联结和比较,出入于中西和道、器之间,探讨中国文化的和合贯通之道,厘清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的辩证关系。在研究中,打破了学术禁忌,解放了思想,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培养了大量的学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宋代东南沿海一带民变频繁,不少与摩尼教相蟠结。摩尼教本为一尚和戒斗、奉行王道而又特别注重道德的宗教,何以沦为农民起义的工具,长期困扰学界。从近期福建霞浦、泉州和福州等地发现的摩尼教资料看,宋代摩尼教在遭受来自官府的种种打压后,开始由尚和戒斗而向尚武斗狠方向转变,以图自保,同时向帮会化转型,逐渐形成了严密的宗师体系和堂口组织,加上摩尼教崇尚光明,提倡禁欲崇俭和团结互助,对于贫苦农民很有吸引力。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农民起义的发动,应为宋代民变多与摩尼教相蟠结的历史原委。  相似文献   

10.
漠北回鹘的摩尼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漠北回鹘改宗摩尼教是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摩尼教早在公元 76 3年以前就已经传入回鹘民间 ,并得到官方认可 ,开始公开传播。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回鹘改宗摩尼教的社会条件在此之前尚未成熟。其后 ,回鹘为了依靠粟特商人发展商业经济 ,故赋予粟特人所崇之摩尼教以崇高的地位。摩尼教在漠北回鹘国教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回鹘立足后 ,曾借回鹘之势盛行于唐地。摩尼教对回鹘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丝绸是古代中国的主要外销产品,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近年来,国外发现了一些早期丝绸,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依据.古代地中海地区曾利用野蚕丝进行过纺织,西方文献所说的"科斯丝绸”就是指这种野蚕丝,而不是指中国丝绸.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传到了欧洲,并且很可能是沿着草原通道西传的.  相似文献   

13.
该文使用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对汉晋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形成与路线特点、建设、商业活动,以及汉代成都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这条古道在西汉中期以前就已存在,但汉帝国直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才将这条道路全线开通。其基本路线为从成都经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到达身毒(今印度)。当时在古道沿途大规模开凿道路,设置郡县治所和各种交通通讯设施,大量移民,屯军等措施来保证道路畅通与高效的通讯传递。当时古道上的商业活动可分为境内和境外两部分。境内主要在蜀地与西南夷地区之间,境外主要在蜀地与境外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福建省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应从选题上突出福建省地域、文化特色,组稿上依托省内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学报编辑部之间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团队的合力形成在省内各学报之间既互相取长补短又各具风格特色,在省外又能联合统一起来的独具福建特色的品牌。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学界存在着三种观点:冲突、分离、正相关。20世纪中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发生了从"冲突"论到"正相关"论的范式转变。在科学与宗教研究的科学史考察进路中,可以看到从罗素到默顿再到霍伊卡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兼论其与犹太人入华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萨是西迁到高加索地区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公元7至9世纪,可萨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绷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8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的信奉者转而皈依犹太教。本文着重分析可萨人改信犹太教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并结合唐代文献证明可萨汗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同中国相连,由此提出这样的论点犹太人或可萨犹太教徒有可能从可萨汗国出发,经过从中国到拜占庭的北道入华。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9.
国外“蓝色粮仓”建设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开发海洋意识的提高,渔业作为获取动植物蛋白的重要产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挪威等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渔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从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远洋渔业等方面分析了各国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总结各国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实际提出维护海洋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建议,旨在为我国"蓝色粮仓"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二是通过综合反思,以期寻求学术启发,积累问题意识,推动现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