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传统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忽略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妨碍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遵循“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理念,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本位,突出多元协同的培养过程,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财经素质链为核心,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内外协同育人平台;以多元协同为手段,构建双向协同育人平台;以“五大建设”为载体,强化产教深度融合落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国的大学农业推广与美国、印度等国外的模式不同,但随着开展大学农业推广的国内高校越来越多,推广成效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安徽农业大学立足安徽县域乡村振兴需求,构建"一站一盟一中心"大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县域乡村振兴、推动校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需求,重庆理工大学作为重庆市唯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两年来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立、"导师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层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招生和复试选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点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结构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技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校内培养与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当前的重点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落脚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则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实现专业学位与其所对应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本文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例,在分析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意义,并从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育实践和学位论文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文章主要从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拓展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等方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职业教育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体系等措施来创新德育工作,并通过工作实践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进行多主体、多层次的立体式、融合式创新。研究生教育则更应注重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其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他们投身科研融合创新活动。研究生课程优化和改革作为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对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把握现代教育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植物病理学作为众多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对提高研究生将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灵活运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存在着与本科课程衔接性差、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以及理论学习与科研应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系统地提出了重点讲授研究生所涉领域的课程内容、研究生以讲授方式参与授课、增加平时成绩、增设开放式试题等,以科研实践促进理论学习和积极引导研究生用所学理论指导科研活动的课程改革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依托,在强化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国内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习惯采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以建立较完整的实践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为专业学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从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农业院校特点,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5个平台出发,提出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积极探索5个平台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以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型学位,为适应社会需要,其招生培养领域在逐年增加。从分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人才的定位着手,研究了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内涵与外延,论述了新增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增设这一领域,对丰富专业学位内涵,填补领域设置空白,完善领域设置格局,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强化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中国农业科技的推广能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在新时代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主客体多方面的联动互动机制的探索,达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既是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延伸,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只有将“耕读教育”置于社会结构中,探讨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才能避免其陷入“工具理性”凸显、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衔接不足、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资源流通不畅的泥沼。为此,农林高校“耕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探索“五维一体”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激发内生性力量与外部支持系统两股动能,以技术赋能、协同育人、观念重塑、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已有的研究中,多从政策理论层面宏观分析两种战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有序衔接。该研究从基层实践入手,以陕西省蒲城县D村为案例,探寻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实践逻辑,研究D村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机制。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看,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中的“绝对贫困”短板,乡村振兴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提供内在动力。在这一互涵式实践逻辑的指引下,D村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升级机制为核心、主体培育机制为关键、有效治理机制为基础、组织统筹机制为保障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即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稳步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积极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循序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东北经济振兴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必要针对问题去寻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培养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人才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具有重要意义.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人才.让他们献身于农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培养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人才时,一定要注重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农科应用人才服务岗位与业务素质结构、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农业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常态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全面布局与新农科建设要求作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应对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大对植物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力求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德技兼修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教学团队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农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切实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本研究以农药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融入农药学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农药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药学课程的实践情况,归纳并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农药学课程的成效与展望。以期为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农药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兴农强农使命感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工程思维的培养、与职业资质衔接、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多元化和密切联系企业。基于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四个误区、构建三类实践体系和推进三个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构建适应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学科产业之关联来自于学科的本体价值与本质属性。学科与产业的对接,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前提。校地对接、校企融合是学科产业对接的基本实现途径。开发完成基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需求的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核心与关键。服务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保障,必须同时关注有关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和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乡村研究的学术史表明,乡村振兴是现代城乡关系由分工对立到融合共生的演进结果,是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内生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乡村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时代的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的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乡村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乡村产业培育与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组织变革、集体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培育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提升其战略实施成效。在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推动脱贫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农户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支撑。从乡村产业与脱贫农户融合共生的经济性质出发,提升农户经营能力,优化机制设计,推进不同脱贫农户经营乡村产业链的适宜环节,切实推动高质量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对于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科院校畜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本文提倡实行"双导师三段制"培养模式,从强化导师的职能、优化学生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入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城乡不平衡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采取十项措施,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三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小农户细碎化经营的不足,促进小农户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的接轨;五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农业收益最大化;六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七是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三链”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八是加速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深化分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九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十是深化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