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博弈思维,构建集体行动中的合作博弈分析框架,将区域政府间协议引入合作博弈框架进行分析。区域政府间签订和执行协议的过程,就是集体行动合作博弈的过程,在对合作博弈参与者的人性假设、博弈效用、策略选择等要素构建的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政府间协议是集体行动合作博弈的结果,并从博弈视角分析区域政府间协议运行中各地方政府的动机、激励、博弈效用和机制设计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各政府间通过协议推动合作已成为区域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契约行政方式,基于协议的区域契约行政方式实现了区域内各参与主体的重复动态博弈,累积了各地方政府间的互信与共识,帮助形成信任基础,从而实现共赢的博弈均衡和区域公共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立法协作是解决地方政府立法碎片化和构建统一协调的区域法制环境的主要途径。本文在阐释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主体、形式和法律界限,分析协作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实现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拘束型模型和契约型模式进行剖析。相对于拘束型模式,契约型模式对现行完政体系和行政框架的冲击力要小得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其中的磋商沟通机制和行政协议机制的效力还有待法律的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区域协作的价值共识基本原则主要是互惠共赢和平等互信。中国政府间区域共识价值协作的形成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强制性引导、国际趋势的有力推动和国内区域结构的变迁需求。目前制度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合作的组织形式相对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的合作战略规划,导致长三角政府间区域共识价值协作机制还需要从基础做起,即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组织体系内的超行政区的协调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区域行政协作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从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基本态势出发,着重分析了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关系形成、区域行政协作多赢格局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区域间协作的起点与关键,并运用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础等改革方式,以期重构区域行政协作体制。  相似文献   

5.
区域公共问题治理与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区域公共问题的频繁发生凸显了传统科层制内向型行政和单边行政的治理模式与区域公共问题外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这要求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治理。然而实践证明,现有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由于存在效率低下,缺乏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公共问题。因而,构建超越地方政府合作基础之上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协作的制度化建设,法律保障机制建设,责任分担与惩处机制和多中心治理机制建设就成为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跨区域系统性问题,地理要素的流动性加剧了跨域环境治理的难度,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区划已无法有效应对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如何通过合作治理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地方政府的新课题,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跨域环境污染频发的问题,省际环境污染合作治理行政协议作为一种解决跨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政策工具应运而生.然而实践中省际环境污染合作治理行政协议在履行中依然存在履行的协议条款不规范、履行主体诚信不足、履行的纠纷解决机制缺失以及履行的监督约束机制缺失问题.规范省际合作行政协议条款、构建履行主体诚信自觉制度、建立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履行监督约束机制是完善省际环境污染合作治理行政协议履行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行政区行政模式因其具有封闭性、内向性和僵化性的特点无法促进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对诸多跨界公共问题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相悖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一体化区域政府间的合作,以区域合作行政代替传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区域合作行政以其合作性、开放性、跨界性等特质担纲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任。推动经济一体化区域的政府合作,必须建立健全区域合作行政的规则体系、搭建具有约束力的区域合作组织体系,并丰富区域合作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合作模式在消除区域行政壁垒、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区域发展、制定区域规划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也促进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迅速发展。但现有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存在法制滞后、组织权威性弱、合作组织协调机制欠缺、组织机构设置欠灵活、目标与组织职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组织的权责能视角重新对合作模式在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中的运用予以思考,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应由区域协调组织向区域资源整合组织、由松散的管理体制向有实际行政权力的实体性管理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实施地方政府再造工程正面临着诸如时代感不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不足、行政能力不足、政府间协作不足和技术创新性不足等方面的难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解决难题的基本对策就是搞好行政观念再造,有效建构服务型政府;立足地方基本实际,科学建构生态型政府;强化行政能力建设,及时建构效率型政府;搞好区域横向协作,切实建构合作型政府;优化区域行政体制,建构创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冲突现象。文章提出实行区域内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体制创新模式,试图通过深化地方政府合作,整合地方政府的相关权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设计了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实施机制,对行政一体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国家级城市群。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否支撑起这一国家战略定位,成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整体性治理旨在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冲突和为服务对象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为分析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区管理模式将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权力及相应的责任限定在各自的行政辖区内部,造成现实中的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协作机制缺乏法律与组织保障以及稀缺高教资源竞争等多重梗阻。为消除这些梗阻,可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发挥其自上而下的等级式协调作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物质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推进两地政府组织内部的文化变革,促进巴蜀文化交融,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污染防治应建立在流域整体生态的基础上,而现行法律仍以跨行政区域为基础,缺乏协调统一性。对地方立法而言,碎片化的立法模式使得地方现行水污染防治陷入困境。这种现状催生了流域各行政区域协调合作的立法需求,因此需要设置协调条款对地方立法中流域各行政区域的关系及制度进行协调,其中省际行政区域间的协调是关键。以松花江流域为样本,识别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中的协调条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对协调条款中的基本要素进行规范性建构,以破解地方立法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行政区经济、复合行政等理论,从行政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出发,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重构,加强区域内部县市间的经济合作,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区划体制,以"省管县"改革推动辽宁省三大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衰减,区域治理出现“碎片化”,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由.树立地缘观念,遵循省际边界地带地缘属性;发挥纵向国家协调力和发展横向主体间合作关系,实现省际边界跨政区区域协作和政府协调;进行集中扶贫新模式探索,以集中扶贫整合治理“碎片化”,应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尽管在行政法学的视野中,行政协调属于内部行政方式,但确立法治主义的行政协调原则,从规范分析进路提出行政协调规范依据,坚持职权法定、程序公正、民主协商、整体政府诸原则已成时代之需。为提高行政协调运行实效,在工作机制与内部程序上亦提出具体建议:完善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优化议事协调机制,建立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开发利用在线协调机制,适时引入第三方参与机制,以促进行政协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和措施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 ,使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立法乃至整个环境立法都有新的发展。其突出的进步和贡献是 :强调了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并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纳 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政绩考核指标;明确规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扩大了水污染物总 量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建立了与之相配套实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专章规定的形式强化 了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对水污染事故的处置;授予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决定并实施限期治理 措施的权力;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了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纠纷解决的程 序规定以及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   相似文献   

17.
存在论视野中的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论上的政府公共性可以称之为政府的行政范型,它是政府终其所是的惟一存在方式。因而公共性是政府的实体性存在,而非公共实体和具体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性作为行政范型,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性是其日常存在方式。高度集中的策略行动,导致其在空间存在上的残缺;因权力的归属而存在,导致其在时间存在上的残缺。政府公共性的行政范型,更是政府的德性存在方式。在德性存在的意义上,政府公共性并非指政府的根本或第一属性,而是政府要去实现其公共性行政范型。以德性的方式存在的政府,愿意以公共性的行政范型存在,积极地去实现公共性的行政范型,并且能够成为公共性的行政范型。  相似文献   

18.
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计划经济形成的中国行政区划框定了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边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当市场力量推动城市与区域的要素流动跨越行政区边界,行政区划就要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以支持市场经济集聚和规模发展。纵观杭州与萧山之间突破行政区划制约的几次区划调整,发现每一次改革都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最终拓展了杭州大都市区的城市化经济发展空间。当然,行政区划调整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固有的“行政区经济”顽症;要打破“行政区经济”的恶性循环,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无疑,杭州、萧山的实践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路径启示,也为中国区域与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趋势不断增强。而城市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是其合作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地方政府间政策协调组织体系松散、协调执行不到位、欠缺法律保障等问题,可以从建立权威性的协调管理机构、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协调过程、制定政策协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城市间政策协调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寻其有效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