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探索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并论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最后论文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意义,作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日益成为一个学术焦点,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能使公众认清话语中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的真实面貌,同时在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众对大众语篇的敏感性,培养公众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
批评话语分析对权力意识形态的关注在于权力意识形态作为聚焦点存在于各种话语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以往对权力意识形态的分析集中在政治性文本中,其实各种话语结构中都存在,而且是一种隐性表达。通过研究一则广告文本的话语构建及广告策划方的幕后话语策略,努力呈现权力意识形态的特殊表达。研究表明,权力意识形态确实可以通过各种话语策略隐藏于幕后,被称为“隐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角度出发,用外部权力话语、内部权力话语及中心话语等理论,从翻译选材和译语选择两方面,探讨了胡适翻译法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活动.认为胡适的翻译是在特定外部权力话语和内部权力话语的共同作用下,以及受中心权力话语的影响而实现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4.
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克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时代意识形态及文化传统所造成的权力话语通过内化为译者的“思维习惯”总是潜在地制约着译者的翻译。因此,在研究译者的翻译行为时要从其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尤金·奥尼尔的女人剧《奇异的插曲》,剧中充斥着三组微观权力关系——权力与知识、权力与性、话语与权力。该剧的女主人公尼娜·利兹原本生活在传统清教社会的男权制度中,但是战争冲垮了美国社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伦理价值观,促使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且终其一生,致力于抵制传统价值观以及积极构建女性话语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话语之标记语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刑事审判话语中的话语标记语主要分为话语来源标记语、换言标记语、话题控制型标记语、言说方式标记语、递进标记语、缓和标记语、话轮控制型标记语等类别。这些话语标记语在刑事审判话语中起着实现话语目的,显示社会地位,强化机构权力和限定话语内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律话语权力意识的批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的语言学转向”使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开始受到怀疑并被消解、重构。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研究法律话语,发现法律话语的机构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杰出的专业实践的典型统一体,其一元式和独白式(封闭的)话语的话语秩序决定了法律话语相对于其他多种语言和话语来说是封闭的和晦涩的;话语意识形态是为获得或保持权力而服务的,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8.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三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体现出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话语就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制约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伦理观念等权力话语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和操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译者主体性是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视域下的影视文化研究格外重视“话语”概念中的权力关系内涵,通过对“菲勒斯中心”与“第二性”、“被看的客体”与“空洞的能指”等男性话语的批判,可以揭示影视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当带有刻板印象的信息熏陶着观众时,影视文化成为了建构社会文化性别权力关系的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11.
学术话语权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的"话语权力理论" "文化领导权理论" ,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一直主导着世界话语权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对"学术话语权缺失" "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学术话语权提升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所在,学术话语权作为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及学术繁荣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异常深远;探寻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可为我国构建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为此,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国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用Vosviewer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进行热点主题分析,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等4个方面,通过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思考;并提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实践中,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可以创新学术话语权的推进机制。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国家战略和社会各界自下而上推动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的学术话语权分类评价指标、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话语权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提升学术话语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传播力度。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要利用自身力量创建一流的全媒体多语言的学术传播平台,让中国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传播至更远更广的国际舞台。最后,可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学术大师,并激励学术大师参与国际学术议题设置等。  相似文献   

12.
以逻辑分析和框架描述的“类型-权力”分析视角为研究工具,即“类型学社会话语”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事件的“类型箩筐”及其“话语场域”,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4类话语:国家(民族)话语、公共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爱国主义、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为日益频发的新媒体事件提供框架性的质性认知。分析认为,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方式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媒介逻辑,这种新型逻辑推动着“媒体-公民-政府”三者的互动,重构着权力配置机制,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公共治理路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的一个概念,是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比较关注权力关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自然也关注有关社会性别话语的研究,其理论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为社会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将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对有关社会性别话语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4.
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人是善和恶的混合体.人性在善和恶之间摇摆,人所掌握的科学也随之或造福人类或危害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话语权问题与国家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息息相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全球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多边治理,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由于全球治理本身具有的集体主义和公共选择等特征,以话语权为主要文化标识的软实力如今也被纳入各国竞争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国家由于其不断积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如何在国际社会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度,如何向世界展示更加立体、真实的中国是当前亟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相应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也得到了更多关注,中国话语权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目前我国话语权地位已经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不容否认,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话语权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打好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争夺战",基于话语权比较与评价视角,迫切需要从传承与延续、国际与国内角度思考全球治理与中国话语权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为提升中国话语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内生动力。目前,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挨骂" "失语""失声"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包括西方话语霸权打压中国话语空间;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依然存在;诋毁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不绝于耳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全球治理视域下,立足话语评价视角加快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展望未来,面对中国话语权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为了让其他国家准确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发声,实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从我国国家治理理念、制度优势、能力及实践等方面汲取经验与智慧,探究话语权提升路径,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把我国治理实践转化为话语权力;把我国治理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把我国制度自信转化为话语自信;把我国治理愿景转化为世界认同,充分展现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效,理直气壮地参与塑造全球治理,让中国声音响彻世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与特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挑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梳理和评价近五年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上海时期的鲁迅脱离教授和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上海更加繁荣的报刊业以及政治上的特殊性,使鲁迅后期的杂文更具有公共性。其杂文写作表现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面对革命话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化文人话语与官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时的一种"话语突围"。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话"的审视为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立人话语",始终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其杂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作为当今著名的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论著较多,但是对他的政治思想的论述却较少。哈贝马斯主要的政治思想是话语政治,话语政治强调人们把讨论、说服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主要方式,讨论中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它既体现在通过何种程序保证人们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表达政治意见的类型,也表现在民众达成的政治意见如何影响现有的行政权力。话语政治在改变选民被特权阶层操纵方面是有益的和值得肯定的,但是话语政治过于理想化,很难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阶层话语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影响公共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阶层话语权均衡,则公共政策公正、有效,利益分配合理,社会稳定;反之,阶层话语权失衡,公共政策失效,利益分配失调,社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的失衡是造成“社会排斥”与“凝固化”现象、引致社会断裂与社会失序的根源,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