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视角下湖南新型城市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型工业化角度来看,湖南新型城市化发展滞后,影响了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必须从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结构,强化产业支撑与创新制度等方面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论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的基本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与福建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使尚未完成工业化的福建省面临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滞后、资源约束的新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对福建省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提出了适合福建省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新沂市域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质量、工业化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沂市新型工业化进行评价.新沂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存在工业化水平与质量相对较低、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工业化与社会发展不太协调、工业化保障条件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产业集群、实施信息化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节约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调整考核机制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总体上进入到了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任务、条件和背景上都有特殊性,而且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工业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必须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协调来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市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界对新型城市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市化的概念、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存在阶段性和地域性、城市化中政府作用等方面.新型城市化研究有许多创新之处,也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如何拓展就业空间以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注重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城市化 ,是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时代。以产业功能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以城市化功能提升为保障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相互交融在一起,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以及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这一进程的有效经济政策之一,应当是均衡型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业区位理论的西部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空间组织和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工业区位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中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培育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增长极;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建设西部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优化西部工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各方面的 关系,由于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将面临资源、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等矛盾制约,因此,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 可持续性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工业化的信息化”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布局和建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合理布局和规范建设广州宗教活动场所是当务之急.立足以人为本,走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其路径.相应的策略主要有二:其一是保护传统宗教活动场所的布局和建筑,彰显广州文化底蕴和凸显人文关怀;其二是修建当代宗教活动场所,构筑和睦宗教和建设和谐广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ADF单位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检验等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的新型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当前农业发展方式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脱节,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学投入背离新型城镇化要求,机械农业仅能在一定程度的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当以绿色环保为前提,以改进机械农业为动力,以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目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熵权法测算了2003—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中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并在控制了对外出口、金融发展以及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研究了制造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集聚俱乐部"现象。制造业集聚显著地推动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其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同时还能有力地带动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显著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且地区之间财政行为存在空间互动,邻近地区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也能刺激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对外出口和金融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却不明显,并未对周边地区产生明显的影响。对此,建议应该以产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功能外溢的核心地区,不断完善集聚区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优劣解距离法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采用EBM-ML指数法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只有在跨越0.039的门槛值后,促进效应才会显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新型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据此,提出夯实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健全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最重要步骤。应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促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的对策建议。中国的城市化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适当发展超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城与人的关系、城与市的关系、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世界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城市建设中数量、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和城市建设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十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化研究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可以从人口视角、地域视角、生活方式的视角以及综合视角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进而还可对城镇化的水平测度方法如人口比重法、“两化”关系法、综合指标法、多元计量模型法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提出城镇化概念和水平测度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概念不统一、传统方法为主、创新方法较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民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伪城市化"问题、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文化素养滞后问题等。儒家传统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政绩第一到以民为本;实现环境的优化,由追求经济数量到环境质量;实现价值追求的转变,由重视身份到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正处在有利的人口窗口内,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应按照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背景来规划、建设新农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通过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促进进入各级城镇的劳动力平稳地融入城镇公共管理体系之中,以此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制度安排,稳定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治理方略问题,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合法性逻辑与有效性逻辑。改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合法性源泉,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意”,城乡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是新型城镇化合法性的核心,主动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合法性的广泛社会基础。同时,国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自上而下有效性的总规划师,资源配置的机会平等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自下而上有效性的核心,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研究结论表明:以有效性来累积合法性是可持续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