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的核心,其制度化水平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以是观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进一步增强,推进了党的制度化进程,扩大了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转型期社会稳定。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为政党制度化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政治”是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治社会”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 ,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观 ;而“社会政治”思想始见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后被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阐释 ,指的是无阶级社会或阶级后社会的政治。“社会政治”理论与 1 9世纪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方法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对诠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存在“节用”与“侈靡”两种有关消费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崇尚勤俭节约;法家强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其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新的节约观、提倡科学消费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强调邓小平科学技术观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主要内容;其次,阐述了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产生标志、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依据;最后,论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观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管理中新的人才观与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应以“全面素质观、创新观、实践观、个性观”为内容的新人才观为前提,树立“全面”与“多元”的质量观。文章还提出并讨论了教育的新哲学观、新功能观、新本质观、新产业观、新发展观、新改革观、新质量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社会意识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赋予了唯物史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荣辱思想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中,内容丰厚,境界高尚。尚荣知耻,弃恶从善,从来就是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历来成为治国与治世,育人与养人的重要思想,特别在“立人”与“治教”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下,提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健全人格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荣辱观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儒家的荣辱观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因利益的驱动人们对荣辱价值判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发掘儒家的荣辱思想,使它与时代精神、现实的需要相结合,积极传承与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荣辱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仁义是儒家荣辱观的核心、灵魂,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以仁义为本的儒家荣辱观既是以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起点,也是儒家以德治国伦理政治思想的基点。儒家荣辱观以追求成仁取义为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至上性。儒家以仁义为本的荣辱观还体现在其以义取利的经济伦理思想中。弘扬儒家仁义为本的荣辱思想精华,引导人们注重政治、经济、各种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现实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是教师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高校师德的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出现师德滑坡与失范,亟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从宣传教育、理论研究、自省自律、师德评价等方面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下道德建设,面临主流价值被淡化消解的危机情境;荣辱观在逆转个体道德理想模糊、个体道德底线消解方面,其建构个体道德的基础作用日受重视;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超越,因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确立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高举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成为凝聚道德共识的要旨,而具有持之...  相似文献   

16.
大学应努力践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基地,用社会主义荣辱现引领风尚它责无旁贷;大学要深刻认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在努力践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师德建设、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公德意识淡漠、不能吃苦、贪图享受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不稳定,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以及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两课"中思想品德课的子体系,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重要渠道,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成长年龄和成长过程紧密相连。就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负担的责任与教育方式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提出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点,以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树立,借以推进大学生荣辱观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墨俩家的荣辱观分别以“仁义”和“功利”为中心,但二者又有相通之处,本质上都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荀子时,既强调荣辱观中道义的标准与内涵,也吸取墨家荣辱观的功利思想,并对“荣”与“辱”做了社会学意义的划分,儒墨荣辱观有了合流趋势。先秦荣辱观的演变对目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有三方面启示:义利关系的澄清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前提;社会公正的形成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保证;社会和谐的促进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在道德体系中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是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荣辱观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个人道德的形成,乃至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