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限防卫”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限防卫”的规定是刑法价值的体现 ,中外刑法对此多有规定。在借鉴外国立法例的基础上 ,我国 1 997年刑法规定了“无限防卫”制度 ,其优点在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规范法官判案 ,其缺陷主要在于立法语言的不准确 ,容易引起歧义。若时机成熟再次修改刑法时 ,可以采取明确列举进行表述的方式给予完善  相似文献   

2.
刑事立法语言的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学者提出“刑法术语的专业性” ,主张“法律条文应当使用专业术语”。这是主张刑事立法语言精英话语的立场。本文认为 ,作为普遍适用的刑法规范 ,其立法语言不能单纯是精英话语 ,也不可能到处充斥大众话语。在法律规范中 ,合理分配和运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才能使法律文本的表述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信心与思路:我国设立优先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物权法的起草进入了紧要的关键阶段,许多物权制度的取舍在立法者之间都存有较大的争议,而优先权制度的取舍就是其中争论最大的一个。文章循立法者的思路,分别探讨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趋势、立法价值,回答优先权并非一项已经衰微的制度,而是在很多国家都有规定并呈现不断发展趋势的制度;优先权制度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立法价值,非其他担保物权所能替代。并进一步分析了优先权的性质,以明确其在我国物权法典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优先权立法进行种类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并对优先权立法过程中出现的"公法债权是否可以通过私法进行保护"、"优先权与物权公示制度的冲突与补救"、"设立优先权过程中平等与特权的价值抉择"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技术的内涵取决于地方立法的层级、原则及地方人大的内部分工,框定地方立法技术的合理内涵是为了明确地方立法技术的功能定位,以达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引领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立法在地方治理中的话语权。当下地方立法技术的运用中存在着立法冲突、重复立法、立法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主要源自地方立法经验缺乏、地方立法人才匮乏、地方立法技术规范不够完善。地方立法的技术层面与实质目标并不截然分离,而是会交互影响,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分层面、有次序地逐步进行,以推动地方立法技术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现行《种子法》自2000年施行以来,在规范和推动我国种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亟待从立法技术的角度予以修改。《种子法》法律规范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不完整,规范内容与刑法条文衔接不畅,责任条文排列顺序不合理。《种子法》法律语言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范表达不严谨不准确,表达自相矛盾,容易产生歧义,表达不清晰、不简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严格按照立法技术标准,规范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编排顺序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地方立法的制定与颁行为我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了制度空间、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庞大体量的背后却潜藏着地方立法恶性膨胀的隐忧。片面追求立法数量,忽视立法适用性,立法介入不必要场域等因素是地方立法恶性膨胀的"幕后推手"。遏制立法恶性膨胀,必须从作为立法源头的立法启动环节入手。立项论证机制的运行逻辑在于通过"以权利对抗野心"的制度架构,完成对于立法启动行为随意性的约束。因此,立法立项论证机制成为遏制地方立法恶性膨胀趋势的制度选择。现实中,立项论证制度已于部分地方开始制度化运行,但仍面临诸如制度普及性较低、论证主体范围过窄、论证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各省市级地方有必要全面确立立项论证制度,建立开放的立项论证机制,明确立项论证的标准,并坚持立项论证过程的公开。  相似文献   

7.
民主立法是"立法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表述,其本质上是一种立法理念和模式。深化对民主立法的理解需要以概念解构的形式对其精神要件、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进行分析。立法民主是一种民主模式,其与民主立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推进民主立法进程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立法制度、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和加强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关于区域立法协调的方式,当前学界主要存在"机构重要论"和"机制重要论"两种观点。区域立法协调实践中,机构与机制相互依存、互不可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区域立法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当前在区域立法协调方式的选择上,可先行依据省(市)际协议设立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专司与区域立法相关的协调工作。王春业教授所建议设立的区域行政立法委员会延续了"机构重要论"的传统思维,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变革成本和运行成本,暂不可取。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相关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所具有的互动性、广域性、虚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对互联网立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立法困境。本文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从互联网互动性、广域性、虚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出发,对互联网立法的边界范围、主要内容、立法目标、价值取向和时机选择等立法实践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结论与建议,以资为厘清立法思路、明确指导原则、确定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法学和工程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及建筑业实践,结合《建筑法》相关条款内容,主要基于"质量"和"标准"两个概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律、立法技术适用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建筑法》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立法内容涉及的重要基本概念、工程管理规律遵循、立法结构和语言技术等,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的评析,揭示了《建筑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立法方面,其立法质量科学性存在的不足表现和发生成因。为进行《建筑法》修订,特别是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修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立法时机的决策是当前提高立法质量,改进立法工作的必要一环。立法时机是指立法者做出是否立法以及何时立法的决策时所应考虑的各项主客观条件。从立法时机的构成而言,立法时机包含了制定法律的时机、修改法律的时机以及废除法律的时机。在进行立法时机的决策时,立法者至少需要考虑立法需求和立法可能两个要素。前者包括社会关系的广度、深度等三个层面,后者则涵盖了立法能力等三个层面。同时,立法者可以采取预测立法需求、编制立法规划和采取"短期立法"模式等作为立法时机选择的方略。  相似文献   

13.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我国立法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经过多年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在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促进立法精细化、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深化拓展阶段,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设点布局较粗放、运行机制需完善、保障措施不充足等实践问题,阻碍了制度本身效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态,就未来我国政治法治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新时代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思考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制度逻辑和价值定位,进而探索完善其机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立法中利益整合的原则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现代立法中,法律是利益衡量的产物。立法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利益整合。利益整合的原则是立法的利益整合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也是进行利益合理协调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利益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人权保障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及效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作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侧面,明确性是对刑事立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即立法者不得制定构成要件不明确、行为犯罪化的边界不清晰、法定刑幅度不确定的刑法规范.刑法明确性原则的确立,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多维基础.我国现行刑法离明确性的要求尚存较大的差距,为了贯彻和体现刑法明确性原则,需要改进立法语言、完善立法技术、规范刑法解释,以及建立刑事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在北大法意数据库检索"三农"领域立法情况,通过分析表明:"三农"法律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宪法层面的"四条根本法"和法律层面的"五个制度集",前者是指农业现代化国家任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村经济承包经营体制和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后者是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生产方式与产品管制制度、环境保护与动力能源保障制度、科学普及与技术支农制度、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制度。"三农"法律立法的经验主要有三点:在立法路径上,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验认可并存;在立法思路上,发挥法律作为激励机制的理性工具作用;在治理策略上,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论立法公平之程序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法程序的公平是现代法律制度中立法公平不可或缺的法理内涵。我国在立法实践中存在着“部门立法”等立法不公现象,其直接原因应归结为我国的立法程序中的制度瑕疵。为求构建公平合理的立法程序,我国应该努力推进立法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立法组织的民主化、立法过程的理性化,在立法实践中强化立法听证制度,推行立法助理制度,建立立法回避制度,适当延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8.
对立法语言作为立法技术的几点思考是一、立法技术最终要落实到立法语言,在立法中要克服重实体内容、轻立法技术的倾向;二、立法语言的标准和特点是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文句简洁,风格典雅;三、要处理好立法语言通俗化与学理化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立法语言表述应该逐步学理化.  相似文献   

19.
在立法迈向"后体系时代"的背景下,立法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研究转向与研究之嬗变,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立法学嬗变的动因在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过程中的理论诉求,具体包括法律创制转向法律实施、宏观法治转向微观法治两个方面的理论诉求;立法学嬗变的走向是从立法原理的认识论、立法价值的价值论、立法制度设计的本体论转向以立法技术为中心的方法论研究;立法技术主要由包括形式结构规范技术、实质结构规范技术的立法表达技术与以立法前评估、立法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立法评价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私法学者长期以来对于反致制度的价值及存废争论不断,这造成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其不同的态度,针对我国是否应当在立法中予以承认,我国学者也有较大的分歧,针对反致的产生、争议的焦点、我国现有立法等问题进行论述,针对我国现阶段不适用反致的理由提出见解,认为在我国排除反致的适用是具有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