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就庄子创作《齐物论》的追求和《齐物论》本身的内容 ,讨论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对篇名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指出庄子的本意是在“齐”各家之“物论”,展现的是道家理论的超越性 ;其次 ,“莫若以明”作为庄子超越各家理论最终的解决办法 ,却属于千古无解悬拟的语言 ,庄子的超越是在肯定各家理论相对价值上的一种超越 ,体现了道家博大的学术胸襟 ;再次 ,广为人知的“庄周梦蝶”的寓言 ,主要是对《齐物论》全文的总结 ,古今注者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本文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2.
文章谈了读庄子《齐物论》的一些疑惑及其解析,例如:如何理解《齐物论》的主旨和重点;如何理解"三籁"、"两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和"以明";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和《齐物论》中"万物齐一"观之间的矛盾等。最后,谈了读《庄子》的一点建议:先读寓言,再读"内篇";"内篇"中,最值得将《逍遥游》和《齐物论》比照而读,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借助中西哲学的会通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关系,方得真谛。列维纳斯的享受概念,是我们借以澄明庄子物论,特别是其自由逍遥思想的极佳参照。由此,庄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信仰可能性,特别是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5.
通过等齐万物的“齐物论”,庄子解构了世俗的价值尺度;通过“坐忘”“心斋”等直接体验,庄子领悟到至高存在的“道”。通过“齐物论”和直觉主义,庄子从无奈的外在世界转入了内在的心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依赖于外物的绝对自由。然而,由于庄子的自由不含有实践的精神,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并不把这种内在的自由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尽管如此,庄子的自由依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影响着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对“知道”与“相信”的用法的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对比、揭示庄子与儒家对“自知”与“相知”的不同态度背后所寄托的不同生活或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即齐万物而为一的理论,《庄子》内篇中的《齐物论》一文曾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齐物论实际上也就是庄子的发展观和矛盾观。庄子的齐物论是诡辩论,这是没有疑义的。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庄子的齐物论中有没有辩证法因素,有哪些辩证法因素,这些辩证法因素又是怎样滑向诡辩论的。讨论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庄子思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对于诡辩论的警惕性以及坚持辩证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梳理《庄子·齐物论》从“吾丧我”到“物化”的行文结构出发 ,把握庄子在文中要表达的真意 ;并进一步总结出此文从“齐是非”到“道通为一”的思辨逻辑 ,齐物论首先在于“齐是非” ,“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 ,“道通为一”是齐物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的寓言形式暗含了它对知性思维的否定,从而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主体特征。庄子美学启迪感性并赋予哲学以生命价值,同时《庄子》哲学的诗性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完成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与艾米莉·勃朗特都是和现实社会存在很大隔膜的人物,顺乎自然在他们身上表现为顺乎大自然和顺从自我天性两大方面。文章从《呼啸山庄》出发,结合艾米莉的生平资料,并透过庄子的哲学思想,力图探讨艾米莉的世界现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含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4.
宋初,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与《通书》,通过对《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的阐发,并结合儒家人文主义价值理想,推《周易》为“性命之源”,进而提出一个与佛老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周敦颐教人从太极到立人极至最后成圣,力图沟通天道之理与人心性命,为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论哲学建立了一个形而上的理论起点,不仅把儒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回应了佛老二教的诘难。周敦颐的思想文章中也称为其易学观。  相似文献   

15.
《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性质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把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归结为其阶级本质的虚伪表现,或错开文本干脆认定是一种未经充分展开的真爱命题,都有不当之处.本文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怀念已经滤净了爱情的世俗因素,它超越了情感的现实可能而仅仅是一种宗教赎罪的程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庄子》超越精神的由来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无待"、"无用之用"、"天籁"以及"丧我"等命题 的分析,指出庄子精神探索的层次性、递进性,并依此提出庄子超越精神的最高理想是"物化"。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传播,考察庄周“逍遥游”思想与网络时代文明观念在自由与达观等方面的同异,力图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在古典文论与网络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视野、激发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左翼青年作家周文小说对边地、城市、战争等的观照与叙述都给人一种深刻的绝地感受.边荒无情,弃绝希望;战火无义,戕害人性、摧残文明;都市一片黄霉天,令人彷徨挣扎于无地.行走于他的绝地世界的又是一群弱者,内在的弱强化着其生命世界的绝望姿态."绝地+弱者"书写背后是对世界的"非优美"式观照的生命理念.这,使周文小说构成了对左翼阵营创作的某种偏离,昭示着3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真".  相似文献   

19.
先秦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群体."士"的指称对象.在西周初年,主要是"殷遗"或周邦以外的"有方"人士.由于周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官司民守,"士"要领的内涵也就发生了转换和锐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便是周人各级教育网络所具有的"造士"功能.周代教育十分完备,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平民不乏受教育的机会.周代士子受教科目,包括"德行"与"道艺"两类;其培养目标就是德艺兼备,"出使长之"入使治之"的文武兼能之士.周人以射礼选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周代选士,有相应的爵命制度,胡有"命士"与"庶士"之别.周代士人的培养、考选与爵命之制,决定了他们作为新型知识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在阅读《瀛奎律髓》等书时所作的诗话,集中体现了沈周追求"自然"的诗学思想,亦为我们提供了沈周阅读、书画创作之背景,是研究沈周及明代吴中文坛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