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保安处分注重教育与预防、实施刑罚个别化与不定期制度、注重实质理性。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我们应借鉴保安处分的原则和先进理念,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以填补和满足劳教制度被废止后的立法空白和现实需求。违法行为矫治立法应以教育预防为立法理念;应提升法律层次,实现矫治的法律化;赋予法院裁定权,实现处分司法化;实行不定期矫正制度,实现矫治的个别化。  相似文献   

2.
劳教制度改革的难题在于其废止后,被劳教行为该何去何从?破除该难题需审视我国犯罪圈的划定,而其关键在于犯罪实质概念的重构。犯罪的实质概念应为危害社会并应受到处罚,且该处罚的严厉性达到了需要刑诉程序保障程度的行为。劳教制度废止后被劳教行为的分流需在犯罪实质概念指导下进行:先进行规范清理,将尚未被废止但实践中已不再适用的予以剥离,再经三个层次的筛选将余下的被劳教行为分别划入犯罪圈和行政处罚圈。  相似文献   

3.
促进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现实教育问题,还是学界当前聚焦的理论热点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劳教结合有着更为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意蕴。一是归旨马克思劳教结合思想,包括异化劳动向人的劳动的复归、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宗旨。二是对马克思劳教结合思想的理论发展,突出人工智能时代劳教结合新的经济释义,包括满足高起点生产力再增长需要的劳教结合、以教育主动性克服资本狭隘性的劳教结合、打破旧式分工边界的新型劳教结合。三是现实实践中人工智能时代劳教结合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教育主导下的劳教结合、企业主导下的劳教结合和个体主导下的劳教结合。  相似文献   

4.
劳教制度在新中国存续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中国法治的进步和公民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吁下终于被废止了。但劳教制度废止后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劳教场所的转型、管理人员的分流安置以及社会治安管理等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需要立法机关解决,有的需要司法部门协调解决。就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作以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5.
童之伟 《21世纪》2013,(Z1):65-69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传出消息称,将在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使用劳教制度。稍后新华社正式新闻稿虽将"停止使用"改成了"进一步推进劳教制度改革",但并没有否认今年要停止使用劳教制度。显然,中央已经下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和广泛民意,逐步摒弃劳教制度。劳动教养制度,简称劳教制度,指的是政府相关机构根据现行相关法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有违法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养矫治理念下的劳教管理、教育模式,与宪法中的人权保障原则面临着直接冲突与挑战。变革教养矫治理念,实行劳教办特色,打破传统的教育内容设计,将个案矫治和心理矫治落到实处,才能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童之伟 《21世纪》2013,(1):65-69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传出消息称,将在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使用劳教制度。稍后新华社正式新闻稿虽将“停止使用”改成了“进一步推进劳教制度改革”,但并没有否认今年要停止使用劳教制度。显然,中央已经下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和广泛民意,逐步摒弃劳教制度。  相似文献   

8.
劳教改革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内对其进行解读。劳教改革使我们意识到: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执行时的价值,一种动态的制度生发与终止的轨迹反而能反映出更加宏大、更加深刻和更加令人惊叹的时代图景。劳教改革的法治化走向无意于震慑潜在的犯罪人,而是意在推出更加理性、精巧的社会控制。劳教改革的酝酿过程和最终停用能使国民加深对中国法治进程的理解,型塑国民的规范意识、唤醒和强化国民对法治的信赖与忠诚,从而使国家可以更加顺畅地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学界就"应受劳教处罚行为"的"入刑"范围所提出的见解是不够成熟的,有必要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将保安处分引入到我国刑法中以惩治、预防"应受劳教处罚行为"的主张并不具有其所论及的可行性。更为关键的是,将保安处分引入到刑法中还会带来一些极其负面的影响。劳教制度废止后,刑法必然要进行某些变化,要对某些法律制度进行调整。但该变化、调整绝非某些学者所主张的"脱胎换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日前,重庆市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的一个数据经媒体公开后,引起不小轰动:该未教所里的未成年劳教或收容教养人员中,有80%曾沉迷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在多年实践中凸显出其存在众多弊端.“唐慧案”折射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在适用范围、适用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之处,停止使用劳动教养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劳教制度的合理发展方向应当是保安处分化,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应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形成法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检察机关监督的合理系统,使其成为刑罚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其四十多年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劳动教养这一行政强制措施 ,也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与对罪犯进行强制劳动改造相提并论的法律制裁手段。在其演变过程中 ,有关劳动教养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不断出台 ,并出现了与法律相抵触和在执行过程中被人为扭曲的现象。本文从这一制度的立法性质、法律冲突、量罚幅度、救济程序和适用局限等五个方面 ,论述了该制度违法性 ,进而从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人权斗争形势的需要的角度 ,提出废止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 ,文章又对这一制度存在的体制原因做了初步探析 ,还对这一制度废止后 ,如何从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增强公安机关战斗力 ,维护社会稳定 ,提出利用现有的刑罚资源 ,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犯罪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犯罪学研究成果颇丰,各种犯罪学论著为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防止、减少犯罪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之争面前,犯罪学关于劳动教养的研究却沉寂已久。劳动教养制度在性质、范围、对象、执行各方面和犯罪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息息相关,犯罪学研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犯罪倾向和治理,应该在劳动教养制度存废以及改革发展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犯罪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教养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因其内在的固有缺陷对公民基本人权也造成一定的侵犯。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不仅与我国宪法法律的人权保障要求相背离,而且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相冲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就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应当重视轻罪的妥善处置,树立宽严相济、宽缓为主的理念以及惩罚与矫正相结合、重在矫正的理念。我国现行轻罪刑事政策存在一些明显不和谐的因素,包括劳动教养制度以行政处罚之名行刑罚之实;过于倚重监禁刑,社区矫正刑太少;自由刑的执行重惩罚和隔离,轻教育改造。应当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予以完善:从立法上实行重罪和轻罪的分类;从根本上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制定保安处分性质的《违法行为矫正法》;立法上完善社区刑罚的设置,司法上和刑罚执行上提高社区刑罚的适用率;建立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特有的劳动教养制度,因其立法上的粗疏,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质疑。但如果简单地废除该制度,又会使我国的法律制裁体系出现空档。因此,现应从立法上进行重构,将劳动教养的性质定位于行政处罚;改变现在的适用对象,同时设立“劳役抵债”制度,一并纳入劳动教养;法定审批机构和程序,将劳动教养委员会改良为仲裁委员会模式,比照简易诉讼和仲裁方式进行行政审批;改革管理方式,实行开放式管理,设立脱逃终身追究等防范措施,充分体现劳动教养的行政性,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矫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我国实践十多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科学合理设定社区矫正机关,规范程序,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行体系,提高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社区矫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司法行政制度,在其走过的半个世纪风雨历程里,以“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为宗旨,不仅打击、教育、挽救了大批失足者,也在控制、预防犯罪及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对人权、程序正义和公正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劳动教养制度暴露出种种缺陷和弊端,特别是在适用程序过程中公安机关集调查、审批、复议于一身,权力无限膨胀,这严重背离了控审分离的法治理念。可以借鉴域外及中国台湾地区、澳门特区的保安处分制度,改革中国大陆劳动教养审批程序。通过制度性设计,把劳动教养活动的关键阶段纳入司法权的控制中,把劳动教养活动全面纳入法律程序。将劳动教养权力重新分配,由公安机关和法院分别行使,实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从而实现劳动教养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目标,以最终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社区矫正性质定位思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社区矫正的单一的刑罚执行性质说,虽然是国内理论界最流行的论述,但是在实践中已经越来越陷入困局.笔者尝试从人类刑罚观念和刑罚制度历史变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目的与任务,以及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相互关系等三个角度,阐明社区矫正的双重性质定位:刑罚执行与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