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之锡治河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2.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此后漕运路分南北,治河、修河成为晚清重要的内政。光绪元年,曾国荃临危受命,出任东河河道总督,期间多方筹集经费,改善运属长夫生计,修治河道、堤坝,试图恢复河运。但是河湖淤塞、河务繁杂、河帑短缺、河员贪腐等因素制约了其治河,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3.
比闻黄浦巳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称“工坚费省”。数年沮洳,一旦膏壤,公之功不在禹下矣!仰睇南云,曷胜欣跃! 本文选自《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一》。原题作《答河道潘印川论河道就功》。按印川即潘季驯的字,他是明朝的水利专家。张居正于1578年初荐吴桂芳为工部尚书、总理河漕都御史,负责治河,并兼理河漕事务。同时裁撤了“总河督御史”一官,以统一治河治淮和督理漕运的事权。但不久吴桂芳就病故了,乃以潘季驯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其职。因此编全集的张懋修称潘的官职为“河道”,不妥。  相似文献   

4.
明代黄河下游河道在嘉靖二十五年前后并未实现合流,虽然此时徐州以上的上流河段单股河河型初步形成,但徐州及其以下的下流河段却呈现出散乱的分流态势。嘉靖初年,明廷在河道治理问题上进行过广泛讨论,但此时的黄运问题不同以往,黄河被人为地导向徐州,并在堤防的作用下实现了局部合流。在政治、环境、思想等层面出现重大变化的嘉靖朝,诸多黄河本身以外的因素也给河道治理带来了极大掣肘。至嘉靖朝末,明廷在治河思想上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分流思想被新的合流思想所取代,并为之后隆万时期更加全面系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开启先声。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气候异常,再加上河道缺乏及时的治理,造成黄河水患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此,两汉时期对治黄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治河主张,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治河实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河经验。  相似文献   

6.
永定河,《水经注》称之(氵纍)水。它的上游即桑乾河,下游原名芦沟河,也叫浑河。这条河自古以来经常泛滥成灾,素有小黄河之称。历代虽有修治,但工程规模小,作用也不大。元、明定都于今天的北京,治河之事显得重要起来,但真正治理这条河还是在清康熙年间,永定河之称也是从这时定下来的。过去人们在论述康熙治河时,只注重于他对黄河的治理,不大涉及永定河,即使涉及到了,也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治永定河一事对研究康熙是很有关系的,他的政见、才能,他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有所体现。尤其是他那励精图治的作风,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因此,专门论述一下他对永定河的治理,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前期黄河治理以保漕为中心,实行北堤南分的治河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张秋运河的安全,却使黄河中下游河患由河南转向山东、南直隶境内,淮泗地区受灾,明祖陵、凤阳皇陵、寿春王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护陵政策提上日程。护陵政策作为一项政治方针,要确保“龙脉”不损,“王气”不泄,维护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政策贯穿了整个明代中后期。护陵策略的施行使原有治黄方略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治河者从保漕任务转向护陵、保漕兼顾,从而陷入政治、经济两大掣肘,左支右绌,最终导致河患加剧,治河遭遇瓶颈。区域内的百姓常遭水灾,经济凋敝,流民四起,动摇了皇朝的统治根基。明代中后期护陵、保漕方略影响了黄河治理、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稳定等多个方面,折射出人文政治因素在治河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理河务的重要政府环节。清政府承继明代河务系统并加以完善。河道总督是治河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黄运两河事务,尤其是保障运河河道安危、维持漕运畅通。清代河道总督建置的完善,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清中后期,河政日益混乱,加之黄河铜瓦厢改道,至光绪年间,河道总督最终被裁撤。  相似文献   

9.
随着治河理念的变化,生物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生物工程辅助刚性工程治河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文章着重从生物防护措施研究的背景、物生工程在游荡性河道上的应用实例、生物工程漳河上应用的必要性、模式研究和建设内容、项目效益分析评价、效益评价等六方面进行阐述。生物防护措施对改变漳河工程面貌,丰富防汛措施和手段,改善漳河生态环境,促进漳河人水和谐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黄河灾害频发,由于黄河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所以治河与治运关系密切。明代万历三十一年—万历三十二年间担任总河的李化龙,力排众议,结束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泇河之议",开凿泇河成功,南北漕运得以避开黄河水患,畅通无阻,成为治河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二月河现年61岁,原名凌解放,因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而闻名于世,其中《康熙大帝》曾获河南省政府首届文学奖,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后引发收视热潮。近年来,二月河以国家一级作家身份应邀到各地讲学,所到之处应者如云。  相似文献   

12.
康熙南巡与治理黄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黄河,自古以来经常泛滥冲决,给沿河地区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害,因此治理黄河成为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汉武帝刘彻就曾亲临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督率群臣“负薪塞堵”。以后,历代皇帝中亲自参加治理黄河工程,持续达三十年之久的,只有清康熙帝玄烨。大家皆知,玄烨任用过著名河臣靳辅,取得卓越成效。但是靳辅于康熙前期死去,后期的工程乃由玄烨亲自设计指点。玄烨六次南巡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黄河。虽然也兼有“省方察吏”,了解民情以及笼络争取南方知识分子的目的,然而这都属于次要的。玄烨治理黄河有两种要求:一、维持漕运;二、消除河患。黄河自西向东,运河从南往北,它们势必交会于途。因此,如果黄河不能治好,运河必然受冲。这一来,每年几百万石南粮便无从输送北京,供给断绝,影响殊大。由于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无所约束,四出漫  相似文献   

13.
清代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是治河,但其在地方的综合治理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立足未稳的初期和内忧外患的晚期尤为重要。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治安、催赶漕船、祭天敬神、设仓济民、会审案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刘鹗生平事迹资料二题严薇青一、从侧面看刘鹗在郑州黄河堵口工作中的具体事迹清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郑州决口,第二年(1888)刘鹗秉承家传的治河学说,以“同知”职衔主动到郑州“投效”。由于他不辞辛苦,恪尽职守,深得河督吴大澄的赏识。黄河合龙之后,...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对多党派合作的理论主要是:(1)论证了多党派合作的必然性,充分肯定了多党派合作的历史作用和发展前景;(2)论述了多党派合作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作用;(3)论述了多党派合作的根本方针,认为多党派合作是以互相监督、彼此信任、互相协商为核心内容的长期过程;(4)论述了多党派合作的根本前提,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万历年间,总漕与总河出于部门利益考量,围绕治河方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导致万历五年和万历二十六年两次合并。二者争斗看似是治河、通漕与维护祖陵的理念之争,实则体现了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生态。明代总漕设置于景泰年间,总河设置于正德年间,设置目的在于应对黄河决口后临时性的漕运危机。总漕与总河的设置仓促而成,其职掌多有重合之处,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组织效率低下与相互争斗的泥潭。这是明代体制性弊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抚河河道变迁的事实出发,得出其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提出应加固抚河右堤、疏通东汉河与开挖下游东分流河行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贾让的"治河三策"因其记载简略和一些关键地方指代不明而一直解说纷纭,许多问题至今仍无统一定论。在结合贾让提出"三策"时黄河的实际河情、地形地势条件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它,并分析了贾让"治河三策"的优缺点。最后,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抚河河道变迁的事实出发,得出其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提出应加固抚河右堤、疏通东汉河与开挖下游分流河行洪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尤奔 《中华魂》2010,(8):32-32
据报载: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大力推进清水工程,全市累计投入18亿多元,先后对市区102平方公里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河道实施“控源、活水、截污”的综合整治,46条主要市河基本变清,部分河道从过去的“龙须沟”变成了现在的景观河。仅沿河直接受益的群众就达12万人。(《中国环境报》2009年10月20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