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台湾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大陆移民及其后裔。台湾开拓初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大陆人口(主要是福建、广东两省的人口)迁往台湾,这个移民过程在清初达到高潮。日本侵占台湾期间,严格限制内地人迁移台湾。这个期间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人口净迁入降到平均每年只有数百人。光复后,海峡两岸的人口迁移得到了迅速恢复,大陆移民台湾日趋活跃。1949年前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大陆同胞移往台湾的又一次高潮。战后初期即从1945——1956年,究竟有多少大陆同胞迁往台湾?其构成情况如何?这些移民来自大陆的哪些省、市?他们来到台湾后分布的情况如何?本文拟就以上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贫穷问题包括客观贫穷与主观贫穷两个层面.21世纪以来台湾不论是客观贫穷还是主观贫穷均呈现扩大化趋势.客观贫穷扩大化与台湾人口高龄化加速以及身心障碍者增多有关,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状况恶化和收入差距扩大加剧.而台湾主观贫穷感受的增强则表明台湾民众消费期望和收入状况严重不符.造成这种不符的原因既有总体经济层面的原因,如房价过高、薪资停滞、贫富差距增大等,也有传统消费习惯的路径依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市场高端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对台湾从日治时期至今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台湾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由日治时期的人口相对集中于大城市逐步发展为战后的人口分散于各级城市的分布格局。战后台湾之所以能构筑起各级城市规模均衡发展的多层次城市体系,主要得益于其工业化发展模式及政府制定的人口分散政策。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研究台湾人口历史的专著,提及清代人口时,一般只列举三个数字:①清朝取得台湾时12万人;②嘉庆十六年(1811年)194万多人;③光绪十九年(1893年)254万多人。如果清代台湾人口是一个链,那么似乎它就是由这三个环构成的。问题在于从第一环到第二环,相距达130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具体的数字,很难说明人口的发展过程的一些问题。谈如,究竟在这130年间,哪一段时间人口  相似文献   

5.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现状分析,提出两岸共同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当局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开放台湾对大陆的进口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对大陆长期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本文运用1980 ~2011年的数据对两岸经贸与台湾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台湾对大陆进口的增长对台湾GDP的影响不显著,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长对台湾GDP的影响显著,即台湾对大陆进口增加并不会严重冲击台湾GDP增长,相反大陆如果禁止从台湾进口会严重打击台湾经济.因此台湾当局不应该对两岸经贸实施限制,两岸共同市场是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台湾与中原早有联系。明清之际的移民 ,使这种联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明清之际的移民潮 ,以郑氏父子的移民活动为起点 ,到清时进入高潮。汉人的大量移入 ,将汉族文化带入了台湾 ,改变了台湾的人口结构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台湾与中原的融合过程 ,从而使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2—2002年台湾地区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对台湾失业人口①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静态分析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构成并考察其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及差异,动态分析和描述这11年来台湾失业人口的变动状况及发展趋势。认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台湾当局执政角色的变化也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9.
台湾青少年性教育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青少年性教育述略过保录一、台湾社会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背景众所周知,我国台湾省的人口密度约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倍,1983年底每平方公里达520人。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51、61、71、81年台湾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6%、3.1%、2....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家庭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的家庭计划 ,经历了酝酿、实行、困惑、调整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展示提示我们 :把控制人口增长与调整人口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是人口政策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笔者已建立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至今仍留有战争创伤以及因战争和贫困导致的性别歧视一度增强的痕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使人口性别结构日趋恶化,与此相反的是人口年龄结构有趋于改善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性别结构指数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人口性别结构指数的概念与性别比正常范围的估算方法,以此来测量人口性别结构的合理程度,提出了人口性别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作为应用,本文对我国及各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生性别比与生育观念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之一。它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人们生育观从整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地继续转变。  相似文献   

14.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等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解严后台湾小说中历史书写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并做一个总体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且持续偏高,一般认为,这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何者为主要因素却有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虽然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直接相关,而且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偏严的生育政策是中国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口性别结构是人口构成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直接影响一个区域人口的构成、婚姻、家庭状况,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以晋中市域人口性别结构的发展为研究主线,对1990年以来晋中市二十多年人口性别结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现阶段晋中市人口性别比处于回升高位状态,低年龄组人口和乡村人口性别比明显偏高。对此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科学制定晋中市未来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2 0世纪 90年代台湾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较稳定的中速增长。进入 2 1世纪 ,新的形势使台湾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加 ,经济自身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激化。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呈现弱化趋势 ,稳定中速增长面临严重挑战。未来几年台湾经济将呈不稳定的中低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以来,台湾在大陆投资迅速增加,并成为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本文在分析台湾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与产业分布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台湾大陆投资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认为台湾在大陆投资的增加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着必然的联系。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的基础上,利用1982年以后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出生性别比的年均增长率,并据此进行总体及分类比较,认为:2000-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过程中已呈现出减缓趋势,这种减缓由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婚姻市场调节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及合理的制度安排等因素促成,是男孩偏好“真性弱化”和“假性弱化”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上,琼瑶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台湾电影开辟富有特色的文艺片类型,并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同时,琼瑶电影还运用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在社会中产生教化、抚慰的作用。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将通俗剧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反思等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中国电影历来的传统。琼瑶电影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它与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渊源,也表明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关系。另外,琼瑶电影在表现爱情王国的浪漫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台湾图像。琼瑶电影在台湾影史上共掀起了两次为时较长的观影热潮,在这先后两个时期里,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也相应地有着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